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白皮书:需谨慎把握创新和监管之间关系,未来五年将进入加速期

监管部门认识到许多科技和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创新步伐和商业实践过于激进,有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对科技企业的活动采取更加积极的监管。但他们也意识到,如果监管过于收紧,则会抑制未来创新和经济增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丨张榕潇

金融科技当前进入深水区,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课题组近日联合编制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白皮书指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目前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年到2003年,是由主管部门主导,传统金融机构实施的,该阶段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完成了银行业的电算化,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的支付体系和银行业务内部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是2004年到2014年,主要是自下而上,由科技公司兴起,传统金融机构响应,监管部门跟进。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成为主要驱动力,支付宝上线,拍拍贷上线等标志着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金融业务互联网化。

从201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不同于自上而下型的第一阶段,也不像自下而上型的第二阶段那样,当前的创新动力机制主要由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三方并举。在全新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市场主体仍在探索自身定位和角色,因此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格局和特点尚未明确。

报告指出,随着金融创新日益受到欢迎和金融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监管部门认识到许多科技和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创新步伐和商业实践过于激进,有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对科技企业的活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监管。但是,监管部门和决策机构也意识到,如果监管策略过于收紧,则会抑制未来创新和经济增长。

因此需要谨慎把握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金融科技带来的各项价值,同时控制(最好是预防)潜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和行业参与者需谨慎平衡各方权益,并处理好数据的使用和保护、潜在的垄断式经营以及如何与全球最佳实践和标准保持一致。

调查和访谈显示,中国业界和监管部门高度肯定金融科技的价值,对其寄予战略性的希望。他们对于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展现了审慎乐观的态度。他们预期金融科技在未来五年进入加速期,以D-BASIC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将继续催生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新的经济效益、新的用户体验、新的竞争要素是他们描述的未来新金融生态。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