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乘地铁大家都喜欢挤在门口?

每一个地铁乘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车厢,仿佛闯入了一片腋窝丛林,无助地回避着陌生人的目光。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很多地铁乘客不愿意往车厢中间走,即使车厢中部仍有很多空间?

每一个地铁乘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车厢,仿佛闯入了一片腋窝丛林,无助地回避着陌生人的目光。贴在墙上的文明乘坐礼仪告诉我们要向车厢中部走,车厢中部一般有更多的空间;乘客往中间走能够减轻车上所有人的压力。但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你和其他同行者之间的小鸡游戏,你计算着通勤所需要的时间,不会特别在意旅途的舒适程度。为什么不使用所有这些可用的空间,而选择拥挤在门口呢?

毕竟,我们可以在其他的公共场合能够坐在这一点。例如,当行人走在人行道上,他们懂得利用缝隙快速超过走得慢的人或者人群。尽管如此,在火车或者公交车上,有两个主要的因素阻止我们这么做:糟糕的设计和人性。我们在公共交通上的行为准则几乎遵照赛局理论。行人们不停地做着决断,预计其他人会怎样做,从而优化自己在人群中的行为。但公共交通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优先考虑获得控制权,即使牺牲舒适性也在所不惜。

这种刺激其实也是一种对压力的应激反应,最终变成了一种避免和其他人接触的欲望,而它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盯着车顶却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到空位,并能够阻止别人往窗边移动。《纽约时报》2013年的一则报道称,站着的乘客避免与坐着的乘客进行眼神交流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门边的位置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尽管舒适性更加糟糕。习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芝加哥DNAinfo网站最近开展了一项互动调查,意欲探究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最喜欢站或坐在哪里。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只要不靠近你”。

所有人都希望远离我。图片来源:Tasayu Tasnaphun/Flickr

那种帮助人们在人行道上见缝插针的预测自觉在公共交通上失灵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乘客没有对他们的周围环境进行赛局判断。靠近门的位置给与乘客一种能够掌控局面的感觉,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环境心理学家理查德·维纳(Richard Wener)解释道。那个站在车厢中部的隐形人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的无关紧要。事实上,这个人可能主动选择了不挪窝,“因为如果他挪动了位置,他所在的地方可能会变得更加拥挤,”维纳说。

维纳认为某些乘客对他们占据的空间表现出一种保护倾向。当门关得过快,乘客“满心戒备,(脑补着)‘我是否能够及时出去?’”他说。乘客的焦虑——以及拥挤在门口的行为——可以通过更加明确的关门倒计时来消除。其他的研究人员建议车厢可以采用非对称门以错开人流,或者采用开放走道式车厢——这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很常见。维纳表示,所有这些建议都能在消除不确定性、增加可靠性的基础上减轻乘客的压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乘客动起来呢?

你们的建议很简单易行,但打破瓶颈还需要克服那种让我们堵住过道的本能反应:你只需要说出你的想法。一句简单的“嘿,你能往左边挪一下吗?”甚或是“不好意思”都能发挥作用。

有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以其饱受争议的服从实验而著称,1972年,他还做过一个违背实验。实验中,大学毕业生走近公交车乘客,问他们是否可以把位子让给自己。“米尔格拉姆发现,很多人会把位子让出来,即使你不给他解释,”维纳说,“这有点违背直觉,但我猜测,你会自信脑补各种各样的理由,如果有人让你把位子让给他。”

米尔格拉姆的学生也表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压力很大,所以你也可以原谅自己在要求空间这件事上放不下身段。尽管如此,如果你还需要和某个抵着你手肘的人共处40分钟的话,谋求一点空间也会让你更加舒适。“总的来说,人们之所以霸占着位子,是因为他们觉得别人不会说‘不好意思’然后超过他们,”维纳说。不要那么小心翼翼,只要你开口了,别人会给你腾出空间的。

翻译:韩宏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citylab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