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医保改革将更加重视公平性,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两会纵深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显体现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将由重视“兜底”转为重视“公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瑞民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医保作为重要的民生议题总能引起热议。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于今年的医保工作主要提及五方面内容,其中包括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

此外,我国将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较大压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提出将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再增加30元,这也反映出我国对民生保障方面的重视。”

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妥宏武告诉界面新闻,今年关于医保政策的相关安排是为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协调性,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朱铭来则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显体现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将由重视“兜底”转为重视“公平”。

代表委员建议将更多药品“入保”

为达到降低患者医药负担的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涉及将某些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方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建议,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问题应予以高度关注,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药支出应纳入医保,给予适当比例报销。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建议,逐步将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医保,提供部分按比例报销,或由相应的基金资助。

201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人,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重灾区”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建议将抑郁症和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也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关注疾病预防,将部分疾病筛查项目列入医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减轻家庭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建议,加大肿瘤早期筛查力度,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20年12月15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于全球第一。

此前在2020年两会期间,也有人大代表提出将癌症筛查纳入全民健康体检范畴,完善健康体检资金政策保障的建议,财政部答复该项建议称,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较低,基本医保基金尚无法承受动辄上千万的健康体检费等非治疗性项目。

“任何药品都可以纳入医保,但前提条件是权利义务要对等。”朱铭来向界面新闻解释,“如果需要有新的药品纳入医保,缴费水平就要相应提高,筹资水平就要提升。”

在朱铭来看来,目前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是大的发展方向,职工医保缴费费率因此难以获得提高空间。而在居民医保方面,由于居民是自愿参保非强制参保,缴费来源并不稳定。因此,有关增加多种药品进入医保的建议还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针对有关筛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提案,朱铭来解释,“保险不是福利,其本质是针对概率事件而设置。体检类的筛查项目实际上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公共卫生和医保救济间应当有清晰的界限。”

界面新闻注意到,对于上述将癌症筛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提案,2020年9月,财政部答复中同样提及,按照现行制度安排,健康体检项目属于公共卫生范畴,根据社会保险法“‘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规定,目前体检相关费用还不能纳入基本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政策成新热点

针对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障方面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代表委员们也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省委会主委杨维刚带来名为《关于改革现行基本医保制度的建议》的提案,希望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缴费政策。

杨维刚在建议中提到,目前我国建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基于传统就业人员(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员)收入特点进行设计,滴滴司机、外卖快递员、网店店主等通过网络平台就业创业的人员等新型就业形态,明显突破了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架构基础。

朱铭来也关注到这一现象,他认为,“从事这类行业的人员相对年轻,发病率不高,大家也抱着一种侥幸心理,矛盾没有太激化,但这毕竟也是一个‘隐患’。”

朱铭来表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这一群体,如何确定合理的医保缴费机制,如何划定平台应当承担的责任,将是未来要着手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他尤其提到,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医保的转移接续,即地方财政之间的责任划分问题。

妥宏武则提出,对于这项新问题,今后改革的方向将是一制多档,“在基本医疗保险下设一档、二档、三档,一档对应职工,二档、三档对应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一档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缴费,二档、三档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缴费,待遇享受与缴费相对应,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可以自主选择缴纳档次。”

医保体系改革应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民生保障制度日益健全,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3月8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2020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已稳定在95%以上,年末医保基金累计结存31373.38亿元。2020年,各项医保扶贫政策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1188.3亿元。

“我国基本医保已覆盖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已全面建立,目前正沿着高质量、精细化的轨道阔步前行。”郑功成如此总结。

不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医疗保障体系既要维持成绩,也要面临新的挑战。

比如,在国家扶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宏观政策影响下,2020年各地“医保扶贫”成果显著。朱铭来告诉界面新闻,“地方财政去年为完成扶贫任务做了一些补充性质的保险,这些补充保险今年如何继续做下去,未来‘医保扶困’如何做到持续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妥宏武则提到,对于下一医保改革步,解决医保基金在住院、门诊服务项目之间合理配置,医保基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制之间合理分布,推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和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朱铭来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基本医保要满足基本需求,保障适度,要建立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比如中高收入以上人群的多种多样需求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来满足。目前,社会上出现一些工会互助性质的非社保、非商保等带公益性质的保障产品,也值得鼓励。

“实现医疗保障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是医保体系建设努力的方向。”朱铭来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