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演变的基本原理“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大致含义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何谓文化?余秋雨先生在著作《何谓文化》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他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分析以及辩源,将中国文化归纳为三个“道”:其一,在社会形势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并形容了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与善良。

在余先生这个定义里,文化是一个纯粹的名词,表达的是一种结果或者状态。

但我倾向于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动词,因为,我不但想知道文化是什么,更想知道文化为什么是这样,而且如何演变?这个我在《何谓文化》中没有找到答案。这个余先生没有写。

这点重要吗?我认为,非常重要。

我认为,只有洞悉文化的发展运行规律,才能更清晰的了解现有文化的现状,也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这正所谓:“知其然,须知其所以然”。

相对于物质文化来讲,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也可以说,文化有一种生态性。

这种生态性,有不同级别的表现:

第一,各种建筑。古代建筑、当代建筑等。

第二,各种文化产品。图书、影视、艺术品等等。

第三,各种观点、意识、行为等。

这些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像是一个大圈子、大部落。当然,这其中会出现有主流的文化体系,也会有一些非主流的文化体系存在,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的属性:

一是个性。

二是共性。

这个两者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融合的。

一种文化的发展运行,一般是以个性的文化为起点,也可以说是某个人的精神,继而影响更多的人,继续与现有的文化产生冲突,或者是被消灭,或者是部分战胜了现有文化,得以共存,或者是完胜了现有文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共性文化,代表主流。

诚然,中国,韩国,美国,俄国等等,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文化会发展成这样?这些文化的运行规律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个比较靠谱的理论模式,“路径依赖”,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路径依赖”,大致含义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例如:有人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其实,文化演变也是如此,沿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固有传承进行有惯性的传递,甚至可以说这个文化所覆盖中的一切,都渗透在其中,难以逃避。

而稍稍有些不符合这个惯性的反作用力,如:人,观点,物,等,都会引发或者受到整个社会的部分反弹、抨击,甚至反击,直到这个反作用力同化掉或者消失为止。

而这种反作用力,同样给这个惯性带来新的信息“参数”,同样,惯性也会吸收这种参数,继续向前演变,发展。

这也是任何一种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基本原理。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