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视点报道,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3月7日参加全国人大天津代表团讨论,在回应进口高端商品高价的问题时表示,LV等高端品牌在国内价高,最主要原因是这些品牌采取区域价格联盟,不同地区定价不同,但关税也是其中部分原因,目前国务院正在积极采取减税政策。
中国政府为吸引消费回流,已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
此前在2015年6月1日,中国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护肤品、西装、短筒靴、纸尿裤等14个税号下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2016年关税实施方案再次对围巾、箱包、风衣等部分日用消费品降低进口关税,降幅为50%。
此外,关税减让主要通过商签自贸协定来实现,而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且正在与多个国家加快实施自贸协定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
据《证券日报》去年年底援引财政部消息报道,2016年将对我国与冰岛、瑞士、哥斯达黎加、秘鲁、新西兰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等7个协定实施进一步降税。
而在今年1月份,中国恢复与海合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双方表示将加快谈判节奏,争取在年内达成中海自贸协定。2月份,中国启动与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此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月9日表示,2016年中国政府希望尽快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其中,RCEP涉及东盟10个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10个对话国,目前谈判已经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等关键点上达成一致。
沈丹阳还表示,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日韩、中国-斯里兰卡、中国-马尔代夫等自贸区谈判和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第二阶段谈判取得进展,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商谈自贸区。
这些自贸协定带来的减税、降税效果有多大?
从消费者的角度,实现在国内低价购买全球优质货品的步伐正越来越快。以中韩自贸协定为例,双方超过90%的产品经过过渡期后都将是零关税,将有更多的韩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且价格与韩国相差不大,其中就包括韩国化妆品和服饰。
在上海,近半年来就出现了大量以韩国食品和日化用品为主的商超,一些商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在韩国本土的售价。
再如中澳自贸协定,在协定启动时超过85%的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产品将享受零关税,4年后这一比例将升至93%,而协定完全展开时比例达到95%。根据协定,乳制品关税将在4至11年内削减20%,牛肉12%至25%的关税将在九年后全额取消,高达20%的葡萄酒关税也将在4年内削减至零关税。
于广洲表示,海关总署将积极会商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口岸进境免税店政策,按照口岸进境免税店增设方案,依法审批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
近期,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口岸增设和恢复19家进境免税店。目前,经海关总署批准,已在深圳、珠海、沈阳、杭州、黑河5个口岸增设8家进境免税店。
除了降低关税促进国人海外消费回流外,中国政府还在积极推广离境退税商店,以此促进海外游客在中国购物、消费。从去年起,北京、上海作为中国大陆首批城市,率先面向境外旅客实施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目前,北京已有143家退税商店,包括吴裕泰、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等知名百货商场、老字号;上海有182家退税商店,众多奢侈品牌也已在退税行列。
事实上,关税减让并非止步于在消费领域刺激购买力,其对产业界的减税效应同样不容小视。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对外签署自贸协定提速,其主要内容是关税减让,但减让关税能放大减税效应,将为国内企业减负千亿元,帮助企业拓展外贸空间、鼓励大型装备和优势产业走出去等,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据商务部初步测算,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在签署实施后,将使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产品总共获得约16.6亿美元的关税减免。中国享受较高关税减免的产品主要包括服装和皮革、电子和机械、其他制成品、钢铁及金属制品,以及化工产品等,减免额约为15.25亿美元,占减免税金总额的91.88%。
此外,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巴基斯坦、智利、秘鲁等,凭优惠原产地证书,90%以上产品可以享受减税优惠,有些甚至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对相关行业的减税效应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