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观察|十年发展,青岛前进了多少?

而下一个十年,我们不禁要问,同样以“重金押赌明天”的青岛又该如何谋势?

“十四五”开局就在眼前,未来发展的路怎么走、如何走好、有哪些关键,各座城市都在紧锣密鼓的布局中。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将时间的纬度拉长回看过去的十年,十年里中国城市进步程度如何?谁进步最大?

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2009年~2019年全国29个主要城市十年的人口增幅以及GDP增幅情况做了汇总,结合人口和GDP增幅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过去10年,成都、武汉成功挤进TOP10阵营,长沙、郑州、西安、合肥等省会城市的排名亦显著提升,其中合肥更是以上升20名,GDP增幅347.61%位列各大城市上升榜首,环看青岛,GDP排名连年下降,表现堪忧。

过往十年,被誉为中国最敢赌城市的合肥,无论从经济还是人才招引,均大获成功。而下一个十年,我们不禁要问,同样以“重金押赌明天”的青岛又该如何谋势?

2009-2019十年城市增长排行榜出炉

图片来源:21世纪研究院

千万人口和万亿GDP,中国城市竞争中两大经久不衰的话题。

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2009年~2019年29个主要城市十年的人口增幅以及GDP增幅情况,根据统计数据增幅来看,29个主要城市十年人口增幅前十名为合肥(60.57%)、东莞(54.30%)、深圳(50.79%)、广州(48.10%)、郑州(37.64%)、佛山(36.05%)、济南(33.39%)、成都(28.87%)、杭州(27.90%)、天津(27.17%)。

2009年-2019年29个城市人口增幅 图片来源:21世纪研究院

而29个主要城市十年GDP增幅前十名为合肥(347.61%)、成都(277.84%)、重庆(261.50%)、福州(260.68%)、武汉(251.09%)、郑州(250.30%)、西安(242.18%)、南京(231.66%)、深圳(228.33%)、南通(226.63%)。

2009年-2019年29个城市GDP总体增幅 图片来源:21世纪研究院

结合人口和GDP增幅不难看出,过去十年成都、武汉均以不俗的成绩跻身TOP10阵营,长沙、郑州、西安、合肥等省会城市的排名也均有明显的提升,而无锡、青岛、佛山、大连等城市的排名普遍下降。

另据统计,过去十年,城市资金总量变化中,上升名次最大的城市分别是长沙上升9个名次,合肥上升7个名次,郑州、贵阳上升6个名次。毫无疑问,一座城市的资金总量就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吸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前面的GDP以及人口增幅数据来看,合肥近十年的表现可谓是十分亮眼。

不仅GDP排名上升了20个名次,更是以增幅347.61%成为省会城市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

反观青岛,2009-2010年青岛GDP均位列全国第十,从2011年开始,青岛开始呈下降趋势,连续八年位列全国第十二位,到了2019年青岛又下滑两位,位列第十四。而从人口增幅来看,青岛的涨幅并不亮眼,仅为11.76%,与位列第一的合肥相差近50%之多。

押注半导体,逐鹿新能源,近年来,在押宝的道路顺风顺水的合肥也被誉为中国最敢赌的城市,尤其是在科创、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地方政府在一笔笔大额产业投资上,合肥“赌”一个中一个。在其它城市眼中,合肥就好像一名中等生,接连交上了四份高分答卷,这让其它城市压力倍增。

可也就在二十年前,堂堂省会合肥还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2000年合肥GDP在全国仅仅位列82名,排名远不及江门、邯郸这些三四线城市,“开了挂”的合肥是如何逆袭的?

押注新产业 “风投”合肥的逆袭之路

合肥,这个近年来和新产业死磕的城市,在几十年前还是一个文化、科技根基都很浅薄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肥虽被辟为省会,但却始终难以平息人们对于省会城市“错误选择”的异议。

毕竟比江湖经验,它比不上“前省会城市”,号称“长江咽喉”的安庆;比经济表现,它比不过拥有“通商口岸”的芜湖;比交通便利,它更是比不过火车拉来的枢纽城市蚌埠。

“缺啥补啥”是合肥作为后来者的生存之道。

复盘合肥的成功不难看出,崛起之路漫漫,既要靠自身修炼,又要靠外部借力,总结来看有三点:

长三角的“优质朋友圈”;

“产业配套”的专业打法;

以中科大为核心的稀缺研发资源。

在高铁时代尚未开启之前,合肥由于交通不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孤军奋战,尤其是处在合肥隔壁的南京,虹吸着大量皖籍人士。痛定思痛下,2005年合肥提出“实施向东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的目标。

2016年,合肥终于在各种努力之下迎来重大转折,正式跻身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此时,合肥不仅可以获得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地产业的加速转移,还有在这个圈子里形成的产业协同,终于合肥成了其他城市羡慕的对象。

再加上后来“工业立市”战略的提出,合肥开始承接由沿海地区转移的家电产业。美的、海尔、长虹、格力等家电企业先后入驻,同时,汽车、装备制造这两大支柱产业也逐步推进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的第一轮爆发。

近年来,围绕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投资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成功“押注”,也成为了大多数人提起合肥最津津乐道的事。

沿着产业链拾级而上,从低端做到高端。借助这一策略,合肥政府看似不计后果的大手笔投入,其实早已把风险进行了计算和消化,而非只靠一腔热血寻找明星企业。

从2008年,斥巨资入股京东方,建设显示器面板6代线,到与兆易创新合作建成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再到去年投资江淮蔚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说,合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重大项目投资-产业集群发展-二级市场变现”的产业投资、发展模式。

也正因如此,在互联网上,合肥被越来越多人称为“风投之城”,甚至“赌”城。可是,单单一个“赌”字似乎将一切成绩都归结为不可多得的“好运气”。面向一切的机会,合肥早有准备。

引来产业如何将产业就地转化成为关键,而这其中中科大成为关键一环。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在京的一批顶级高校要集体外迁,中科大选址合肥。

如今合肥依靠中科大,拿下了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已经诞生了“墨子号”、“京沪干线”等重大科技成果。

更重要的是,中科大给合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供给,并孵化出像科大讯飞这种700亿市值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加上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的毕业生供给,合肥产业升级有了不错的人才基础。

“合肥十年来进步最大”、“合肥超强的投资眼光”……毫无疑问,这个中国“最敢赌”的城市大获成功并非靠运气,然而“合肥”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而作为同样以“重金押赌明天”的青岛来说,又该如何发力?

接下来的十年 青岛该如何发力?

从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09年~2019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青岛的表现并不是很亮眼,作为山东与安徽经济的龙头城市,青岛与合肥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了其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但从城市进程来看,青岛与合肥的发展路径有不同也有融会贯通之处。合肥在于重金引入、扶持产业,青岛则通过资本之手控制、入股相关企业。相同之处在于,均是重金押赌明天。与合肥有着相似发展道路的青岛,又将如何破局?

根据公开报道,2019年底至今,青岛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豪掷300亿左右,其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为控股奇瑞,耗资近200亿。其中,纳入青岛收购名单的上市公司起码有7家:石大胜华、海联金汇、百洋股份、天晟新财、万马股份、博天环境、三宝科技。

但这一系列“买买买”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被热炒的奇瑞收购案,近日被爆出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正在寻求60亿元规模的融资重组。

而与李沧国资旗下平台传出绯闻的博天环境,也没能成功牵手,后者最终被中山国资拿下。

总体来看,青岛收购、入股的目标企业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战略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良莠不齐。

环看合肥,复盘其过去的一系列行为不难发现,合肥每一次出击其实早有准备,它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产业配套”基础上,选择合适企业引入既是完善现有产业链,又是向更高端、或者更新的领域进行突破,京东方、蔚来皆是如此。

所以对于青岛来说,应该也要做好准备,收购或许容易,产业整合则复杂得多。既要有上层建筑的搭建,亦要有能承接的企业和人才。在此当中,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大量聚集后势必将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从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09年~2019年统计的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青岛人口增幅仅为11.76%,与位列第一的合肥相差近50%之多。

接下来,迈进“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青岛,惟有下好引财与引人同步这步“先手棋”,才能推动整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跑”,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实现进位赶超。

在青岛2021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机制,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此外,结合RCEP签署以及多个国家战略落地所带来的利好,青岛也于2020年底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来铺垫。

显然,拥抱人才的青岛已经,在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赛道上,锁定了自己奔跑的方向。

 

来源:灯塔望海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