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痴迷动物?

也许借由同是有机生命的动物们,是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的最好切入点。在动物世界中被反复阐述的丛林法则、达尔文进化论,无不对应着人类社会的现状。

不久前,我们发起了一场48小时的“孵鸡挑战”,挑战用保暖面料孵小鸡。不少朋友对孵小鸡这个出其不意的玩儿法印象深刻。我们想到,在发展不算漫长的装置艺术领域,有不少艺术家/创作者以动物为题材进行创作。

艺术家余极把自己和1000只雏鸡放在一起

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痴迷动物?也许借由同是有机生命的动物们,是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的最好切入点。在动物世界中被反复阐述的丛林法则、达尔文进化论,无不对应着人类社会的现状。

艺术雕塑:99只狼的决绝

蔡国强的作品《撞墙》(Head On,2006),由99只狼组成,它们朝向一面玻璃墙前仆后继地撞去——头破血流,义无反顾。在蔡国强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借由动物表达的身影,他想通过艺术更理解环境与人类如何地紧密相连。

“虽然我作品中的美学仍是相同的,但我将创作的重点从遥远的宇宙和星际转回地球。我仍然对看不见的、有灵性的事物充满兴趣,我的作品仍然是超现实和富诗意的。”

在他的另一件超现实作品《遗产》中,同样也选用了动物作为表达载体:99只与真实动物大小一致的雕塑低头围绕在湖畔河水。有凶猛的狮子、老虎,也有温顺的袋鼠和熊猫……这是蔡国强在布里斯班沿海的沙岛获得的灵感。

公共艺术项目:是OOZ也是ZOO

“生物艺术”这个词儿在当代艺术中并不陌生。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基因技术发展以来,艺术家们也开始关注技术可能会带来的伦理问题。《OOZ》是艺术家Natalie Jeremijenk的公共艺术作品,她也是一位对技术感兴趣的创作者。她用动物装置重塑动物园的可能,这里的动物与人类进行互动,就像真实世界的动物园一样。湖面游动的鸭子、天空飞行的鸟……这个场景让人想起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名《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大型装置: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角斗场

当然,也有不少艺术家用真实的动物进行作品创作,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舆论和争议。1993年,艺术家黄永砯受“圆形监狱”的启发,创作作品《世界剧场》:一个封闭的龟型空间装置,里面放了成百上千只昆虫和爬行动物。动物们在这个装置里互相撕咬,争夺地盘,如同血淋淋的人类社会竞争。

在作品展示期间,有动物死亡时,就会有新的动物被输送进入装置,保持系统的运转。2007年,人道主义团体强烈谴责此件作品对动物的虐杀,《世界剧场》迫于舆论被终止关闭。

行为艺术:那些乌龟教会我的事

另一件以真实动物进行创作的是日本艺术家Shimabuku的作品《My Teacher Tortoise》:用一只乌龟,表达缓慢的抵抗。和黄永砯的装置相比,显得温和了许多。Shimabuku迷恋和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这只乌龟的缓慢爬行,让身处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心的我们,反思停留的意义。

艺术家们以动物为灵感创造的作品,有些在深刻表达主题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如何在艺术表达和尊重生命之间维持平衡?或许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SeeekLab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