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做品牌,请抱紧艺术家大腿

上周四,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会,在上一篇文章里也和大家分享了这个分享会的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上一篇文章。(链接:关于公共艺术审美的梗,我找了一位从业者聊了聊)听完这场分享,我和身边的

来源:视觉中国

上周四,我参加了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会,在上一篇文章里也和大家分享了这个分享会的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上一篇文章。(链接:关于公共艺术审美的梗,我找了一位从业者聊了聊

听完这场分享,我和身边的同事说了一句话,未来十年,艺术家要开始挣大钱了。但限于一部分懂乙方思维的艺术家,或者是有经纪人的艺术家。这种商业模式有点像什么呢?演艺圈的明星。暂时还找不到更恰当的对标对象,姑且用之。

01 跨界项目 虚实融合

会议地点挺有意思,是在莘庄地铁站里面,这是一个超大体量的公共空间枢纽站,叫做TODTOWN。由建筑实体空间TODTIME和南广场公共交通枢纽共同组成,另外还有一个虚拟的TODTALK(涵盖各种表演、演讲、展览活动),虚实结合的方式是希望把这里打造成美好生活方式的最大载体容器。

甲方的理想诉求很美好,为了给冰冷的硬件空间环境,需要融入有温度的软性人文内容,把艺术作为最优的选择。从互动性强大的新媒体艺术、大型装置艺术、雕塑等,再到音乐、展览、演出类活动,给予了一个公共交通枢纽枢空间新的定义。

论坛活动邀请来的嘉宾也挺有意思,有项目方、有内容方、也有评论方,也就是说,商业、学术和实践派都来了,一看就是很专业的熟悉配方。项目需要理论支撑,而内容方需要项目方来实践。所以整个讨论也是较为接地气,同时又有理论高度——比如艺术制度理论。

02 审美力成为品牌商最稀缺的资源

其实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案例,早在20世纪初期的上海滩就有过了,那个时候的几个百货大楼里面经常会搞各种画展,但目标是为了聚合人气和提升商场品位。现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手法一直在用,只是艺术品的展览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互动性更强,能炫目拍照,或纯粹放松。

在国内这几年的公共艺术空间打造的成功案例中,香港的开发商是走在了探索的前端,比如K11、芳草地,其后也出现了国内的项目方,比如喜马拉雅中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奢侈品牌方,一直在用艺术的手法去诠释自身的文化魅力,比如DIOR、CHANNL等举办大展。

艺术圈一直就是小众圈子,内部有一套自己的传统营销路子,从学校到美术馆、画廊或者拍卖行,以稀缺性为主要商业特征。但这条路的逻辑是需要有一小撮收藏家(买家)来做支持供养。但如今的商业环境,买家身份出现了多元化,需求决定了供给,艺术创作开始有了一种定制化的项目工程或者来自品牌方的合作,这就要求艺术创作不能太曲高和寡,或太接地气,这对艺术家来说,更像是一种乙方身份的转变。

正如这个TODTOWN这个超大体量的空间项目而言,物理空间急需好而美的内容填充,这些是决定空间是否有灵魂、有特点的关键。项目邀请不同的艺术团队和艺术家,来量身打造这个空间的审美样态,既能有感官上的审美享受,又能表达空间本身的特性,同时还要有互动和体验,重视与人群的交流。这种对创意和审美的多元诉求,已经不是一个广告公司或者营销公司能够解决的了。审美(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03 未来的商业竞争在跨界人才和文化软实力

其实笔者作为普通消费者,这两年能明显感觉到的一点是,整体的商业诉求在发生改变,slogan变得越来越人文气息,其中美好生活是最常用到的词语。而自身作为甲方的工作角色,能感受到对优质内容的极度渴望,对可以表达品牌自身气质、个性甚至价值观的艺术形式,最为青睐。以前可能只是用艺术来做个营销噱头,但现在是想办法让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或者品牌形象里,起到画龙点睛的内容传达,而非只是锦上添花。

物质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有精神层面的诉求。这几年的中产阶级生活美学、90后新国货之光、奢侈品大卖、潮流潮玩艺术的火爆,都在推动创意设计艺术领域的不断提升。审美经济、品牌设计等等,都在从一些吃穿住行用的消费层面慢慢介入到更大的领域,比如商业综合体、公共设施、酒店、地铁等公共空间。

2001 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提出 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审美经济是指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的一种新经济。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往往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情调或氛围,一种梦想。而且,这些梦想性质的东西,是与时代的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

只是这一两代的中国人的审美教育存在缺失,《新周刊》曾经提出了“低美感社会”的概念,尖锐地指出当前社会存在“审美匮乏症”,并总结出了十大现象,其中包括奇葩建筑、悬浮剧、伪古风等。好在,现在是慢慢在补回的阶段,只是还缺乏独立审美的判断力。

所以,正如这场讨论所提到的观点,商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支持艺术,一个提供硬装空间,一个提供软装内容,这种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审美力的提升。学院普及不到的地方,商业用市场行为来普及。

其实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需要不断注入自身的文化灵魂,并且用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观去吸引消费者。所以未来十年,好的企业更需要一场软实力的PK。而会乙方思维又会创作的艺术家,将迎来黄金时代。不过连接这两者桥梁的关键角色,就是艺术经纪人或者艺术顾问,就如同是明星的经纪人。这是一种跨界人才,懂商业运作又懂艺术创作或擅长和艺术家沟通,同时他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力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让大众的审美在行进中提升。

关于审美力,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作者:婉儿大人。致力于让审美先独立起来。开设有公众微信号“婉儿大人”。

来源:婉儿大人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