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魔咒之后,《我是歌手4》大热门or大势已去?

从第一季惊艳、第二季巅峰、第三季持续、到第四季,为何已经“疲态尽显”?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阵容问题。第四季度《我是歌手》的首发阵容可以说无法与前几季相比,原因无他,能请的都请过了。

国内成功的季播节目存在“第三季魔咒”,也就是说:节目走到第三季容易陷入瓶颈,遭遇口碑和收视率的双重压力。但是,《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还是都迎来了自己的第四季。

如果说《中国好声音4》是靠周杰伦挽救,那么《我是歌手4》又将凭借什么在“逆境”中走出颓势呢?

资源枯竭,《我是歌手4》的尴尬

《我是歌手4》在1月15日周五晚如期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见面。前20分钟的内容是节目组苦心说明“选角难”、“我们的变化”以及“娱乐效果制造”,然后才正式开始竞唱部分。

现在网络环境发达,该节目的主要受众对歌手阵容或是节目模式,往往已经有了大致了解,因此前20分钟的节目有一种“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尴尬,这想来也是一档作为电视节目的难处。

有不少媒体都说《我是歌手4》从收视率上来看,已经颓势尽显。

的确,从数据上可以最直观的看到,这个节目确实不如曾经那样吸引电视观众了。其首播全网收视率只有1.0%,是这个节目四季中收视率最差的一季。(第1、2、3季首播CSM的全国网收视率分别为:1.06%、1.73%、1.70%、1.0%。)

从第一季惊艳、第二季巅峰、第三季持续、到第四季,为何已经“疲态尽显”?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阵容问题。第四季度《我是歌手》的首发阵容可以说无法与前几季相比,原因无他,能请的都请过了。

首先、《我是歌手》的邀请门槛是比较高的,不管歌手是否知名,能唱是第一位,这可能就淘汰了一部分演唱功力较弱的歌手;

第二、邀请歌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想到谁请谁,还需要考虑节目效果的需要,因此也淘汰了一些设定重复的、话题能力弱的歌手;

第三、节目播放速度超过歌手成长速度,一季14期,一年一季,意味着一年至少邀请14位歌手来补位,华语市场目前一年能够培养出几位有演唱实力、同时还能满足第二条的歌手呢?

电视节目仍然是以“收视率”来评价成功与否的。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来看,阵容是收视率的保障,但是因为上面的原因,除了可能的黑马徐佳莹、黄致列(新鲜),还有香港老牌歌手李克勤(怀旧),第四季度的阵容几乎没有更多的看点了。

收视率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创新。

这与“第三季魔咒”有直接的关联。第四季度虽然从节目制作角度来说更成熟,但是洪涛的宣布名次、观众的表情包、CP情的打造,几乎没有更多的变化。除了赛制上7位首发歌手变成8位,还有《我是歌手踢馆赛》的加入,想从节目模式上有所变化,但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吗?

一个新模式的诞生充满着未知,无论是观众还是节目组都对新模式有着好奇心。因此,模式新颖且击中观众痛点的节目往往可以成功走完第一季,甚至迎来第二季。

第二季观众会把观看重心从感受新颖模式转移到节目的内容上,而运作过第一季的节目组也对同模式的节目更加得心应手,这也是《我是歌手2》能在四个季度首播中获得全网收视率最高(1.73%)的原因。

迎来节目第三季,观众对内容和模式都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的创新迫在眉睫。

做好创新、内容充满话题性,第三季也能够健康的走到结尾。

第四季收视率下滑的第三个原因,是音乐类娱乐节目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疯狂同质化的背后,包括我们在内的身边大部分朋友,几乎已经对这类节目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中国之星》都是受众基本相近的竞争对手,看电视的受众数量本身就固定在一个范围内,同类型节目越多竞争自然越大,这一点不做过多说明。

所以,走到第四季真的太不容易了。

创新也创过了,阵容也消耗殆尽了,竞争还更激烈了,对一档音乐综艺节目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还能走多远、玩多久呢?

电视音乐节目的意义

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标志音乐选秀节目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最美和声》、《中国好歌曲》、《蒙面歌王》、《中国之星》、《超级歌单》等都能得到品牌赞助商和主流人群的关注。

2016年,浙江卫视将播出《隐藏的歌神》、素人音乐选秀节目《蜜蜂少女队》、江苏卫视将播出《看见你的声音》、疯狂的综艺节目,大家也都是在玩命拼!

电视节目是一个背靠大众的平台,它拥有数量庞大的国内主流受众们。可能会有人说网络更发达、更大众,但是网络上信息的数庞大量和碎片化,使得电视平台有时候比网络平台更专注。因此,如果是电视平台上产生了一个话题,再经过网络的传播,将会覆盖到最大人群。

电视平台肩负着意见领袖的身份。

网络信息越加庞杂,人们可以了解到的内容也越多,但是因为网络内容更多的需要用户以主观意愿驱动,所以网络内容的专业性一直是个问题。因此伴随着网络内容生产的发展,在大量UGC的平台上也出现了PGC,这说明了人们对于内容专业性的需求。

电视节目的制作中,一定会有涉及到内容的行业专家作为顾问或指导。电视音乐节目中也有音乐行业从事者参与制作,因此节目的专业性有了保障,同样的,电视音乐节目的品味也有一个基本保障。

现在音乐的种类庞杂,除了流行音乐之外,西方音乐流行了多年的摇滚、新兴的电子音乐、美国的乡村音乐、牙买加的雷鬼、黑人的布鲁斯、hip-hop、世界音乐等等,基本都属于全球的主流音乐种类。

但国内主流人群(包含N线小城市)的音乐欣赏,仍然基本集中在流行音乐上。

流行音乐拥有歌词易懂、乐曲易模仿的属性,且流行音乐表达的内容往往更符合主流人群心理需求,因此也更容易被主流接受。但是国内主流群体长期集中在流行音乐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主流媒体的导向问题。

在过去十年中,几乎没有主流媒体大肆报道一个世界音乐组合获得了怎样的成绩,很少有主流媒体采访一个摇滚乐队的成长史,也没有强大的主办方举办一场hip-hop的battle。拥有最多主流受众的电视平台很少给这些音乐露面的机会,何谈让主流人群喜欢上呢?

所以,此段最开始说的电视平台是一个背靠大众的平台,就是电视音乐节目的最大意义。电视音乐节目在给观众提供休闲娱乐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引导观众审美的平台。

就像2015年《中国好声音》唱火了民谣界小苹果“南山南”,让一些听流行音乐的人认识了民谣。不管文艺青年们如何厌恶这种翻唱,又或是马頔因此赚了多少钱,最重要的是“南山南”成为了民谣音乐的一个导入口。

此次《我是歌手4》中出现的HAYA乐团,也可以算是一个例子。话题不断的《中国之星》,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始了自己的大众审美引导之旅,以崔健为代表猛推摇滚乐的行为,也让一部分人为之感动。

曾经,这些小众音乐类型没有进入主流视线的入口,现在的音乐节目正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不管《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之星》等等一系列节目能走多远,它们的意义远大于一个节目所呈现的内容,这也是音乐类综艺节目总能在“绝望”中突然火爆的原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