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疗法接连问世,如何让淋巴瘤成为一种慢性病?

要想真正将淋巴瘤作为慢性病来管理,除了创新药物的使用外,也需要基层配备肿瘤科医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金淼

编辑 | 许悦

9月15日是第17个世界淋巴瘤日。淋巴瘤是中国死亡率排名前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国内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受制于治疗选择有限、诊疗水平不均衡等因素,国内淋巴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较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柳叶刀》2018年统计数据,国内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8.3%,日本和美国这一数据分别为57.3%及68.1%。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北上广哈等中心城市中,淋巴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受医疗环境、医疗水平等因素限制,国内西北、东北等偏远城市,淋巴瘤治愈率非常低,还有很多未满足的患者需求。

在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原则中,传统化疗依然是整个淋巴瘤领域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虽然暂时对化疗有效,但长期化疗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脱发、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血细胞减少并增加感染、淤伤、乏力的风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目前,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包括化学免疫疗法、放射疗法、干细胞移植、非化学靶向药物治疗等,更多创新疗法的上市推动了淋巴瘤治疗“无化疗”治疗。

“我们的创新药和新的靶向药物仍然比欧美少很多。”马军教授表示,目前全球治疗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大约有16种,但国内上市的只有6、7种,而小分子抑制剂方面,全球治疗淋巴瘤的小分子抑制剂大约有16种,国内大约8种。

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极大地转变了淋巴瘤治疗模式,开启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淋巴瘤的“无化疗”治疗时代,使得淋巴瘤能够作为慢性病进行管理,为部分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无化疗的、口服药物治疗方式。

马军教授表示,在此前疫情期间,国内85%左右的患者没有耽误治疗,也得益于非化疗时代。以往,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疗高度依赖化疗,患者需要到医院住院接受化疗,一旦出现感染、出血,需要在医院进行处理。“现在由于伊布替尼等非化疗药物的出现,惰性的淋巴瘤患者能够在线和医生进行交流,接受与到医院等同效果的治疗。我们调查的3000多例患者中,85%对于治疗效果都是满意的。”

由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群体以老年为主,虽然不能治愈,但是患者可以通过靶向药的使用,结合线上问诊等方式,安全在家庭中进行无化疗治疗。

但同时,马军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社区医院以全科医生为主,多数没有肿瘤科医生,这些对于基层淋巴瘤的治疗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如果我们的社区配备有肿瘤医生,有专科医生转诊制度、会诊制,患者可能获益更大。”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