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观察|引潮逐浪一周年,烟台迈入“自贸新时代”

时隔一年,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战略使命而生的自贸区烟台片区也迎来了新的蜕变。

文 | 张洁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2019年8月31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以下简称烟台片区)正式挂牌运行,作为第五批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建设之初便致力于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自贸区烟台片区的成立,是继烟台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后,这座城市迎来的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继1984年烟台开发区成为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后,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落地成为其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又一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和创新高地。

开放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还在发展。

时隔一年,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战略使命而生的自贸区烟台片区也迎来了新的蜕变。

在自贸区烟台片区这2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光与热,努力拼搏与澎湃创新,正在不停上演。 

扛起国家战略,深化对外开放

自贸区,是创新与开放的高地。

自贸区的设立,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大背景下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根本目的是为了下一轮的扩大开放做一个试验,更为下一轮的改革开放形成可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的试验田。

每个自贸试验区及其各个片区,都有其鲜明特色和差异化使命。

自贸区烟台片区是全国距离韩国最近的自贸片区,是全国唯一自贸区叠加中韩产业园的区域,是陆海连接的国际通道。

“国家赋予烟台片区‘深化中日韩区域合作,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的试验任务,就是希望烟台发挥好这一特点,服务国家战略。”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管委会主任牟树青说。

立足“深化中日韩区域合作,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的试验任务,自贸区烟台片区打造的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烟台国际招商产业园“三大园区”已强势崛起。

根据数据显示,一年来,自贸区烟台片区新落户韩资项目同比增长2倍以上,成为国内韩资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中日产业园启动建设,一期面积2.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全球检测、跨国销售、国际结算等现代服务业,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2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6亿美元。

今年2月13日,由韩国C&M株式会社投资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土地摘牌,成为首个落户自贸区烟台片区的韩资世界500强项目。据悉,自贸区烟台片区已吸引了4500多家境内外企业落户。

诚然,搞活一座城的关键在于人才。

在自贸区烟台片区持续涌入的,除了外资,便是人才。

这一年里,烟台片区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人,全职引进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首开烟台市与诺奖获得者合作先河。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26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件。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优化政务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贸区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领先探路、作出示范,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首要任务,也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法。

这一年来,自贸区烟台片区新增企业5038家,平均每天新增21家。

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新生企业的数量或许是经济活力向好的最佳证明。而日增21家的这一亮眼数据充分反映出自贸区烟台片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投资者选择在自贸区烟台片区创业投资的信心以及对自贸区烟台片区未来发展的稳定预期。

目前,政务服务中心910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全区100%的行政许可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在疫情防控期间,非接触式的网办件跃升至75.7%。

这样的审批速度,放眼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

通过简化出口退税流程,烟台片区内30户“一类企业”可实现24小时完成退税,最快可在12小时到账。经与青岛、深圳、上海浦东、苏州工业园4地对标,烟台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的80%以上的可比事项进入“全国最快”行列。

推出涵盖民政、教育、卫生、人力等10大领域39个“联办套餐”事项,对一个行业涉及的营业执照和多个经营许可证同时进行办理,实现“准入即准营”。自5月发放山东自贸区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以来,现已办理行业综合许可8件。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自贸烟台片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内外投资企业、科研院校、知名机构、人才团队纷至沓来,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喷涌新动能。截至目前,自贸烟台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6600多家,其中企业4400多家,新落户500强项目3个、外资企业8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多家,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多人,金融机构20多个(自贸区支行7个)。

“八大中心”全面起势,烟台片区动能澎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八大中心”,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自贸区发力的重点方向。

 所谓“八大中心”,即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事服务中心、国际科创合作中心、国际会展文旅中心、海洋经济创新中心、国际人才港。

其中,先进制造业中心,位于“八大中心”之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规划,未来3-5年烟台片区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培育形成十大产业集群,构建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年来,围绕“八大中心”建设,烟台片区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培育行动、产业导入专项行动、服务业优培行动、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崛起行动、海洋经济创新区领航行动、“八角湾英才”集聚行动、营商环境升级行动、城市更新提升行动,推动自贸区建设快速突破。

这一年里,随着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蓬勃发展,八大中心,多点开花。

国际贸易中心,依托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已落户京东云计算等126家企业;区域金融中心,新引进市级以上金融机构4家、自贸区专营机构10家,主板上市企业达到10家;商事服务中心,按照企业“全生命周期”核心事项深度聚合,建设商事登记、投资建设等七大功能区,集成了180多个审批事项;国际科创合作中心,全面建立起与中科院兰化所、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中科系”,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系”,腾讯、华为等“企业系”,俄罗斯科学院等“国际系”的深度合作。

国际会展文旅中心,正全速建设,重点突破国际会展、商务咨询、休闲旅游、科技服务等高端业态;海洋经济创新中心,按照“企业总部+科研+基地”模式,落地9大科创平台,国际人才港,创新推出14条人力资源服务新政、“十全”服务模式,打造闭环式人资服务高地。

登高远望,顺势而为。站在新的起点,相信未来的自贸区烟台片区将会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进一步的开放,为烟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自贸力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