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一个有印象模板的地域,近处阳光沙滩,远处碧海蓝天,一切都涂满着鲜亮动人的颜色。这也是提起海南,大多数人会想到的画面。作为我国最晚建立的省份,除却美丽的海岛风光,1988年建省的海南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
海口市龙华路坐落的一家公司,就像海南的印象模板一样,公司建筑红墙黄瓦,颜色鲜亮,是这条路上当之无愧最靓的仔,这里就是椰树集团的厂区,老一辈人更喜欢叫它一声“罐头厂”。和海南一样,改革激发了椰树集团的潜在活力,其生产的椰树牌椰汁牢牢占据着我国椰汁市场的龙头地位,因其过硬的质量和口感,椰树牌椰汁与椰树牌火山岩矿泉水一起被选定为国宴饮料,接待过百多位外国总统和政要。
椰树前身为1955年广东省投资30万元兴建的地方国营海口罐头厂(以下简称“海罐”),1956年建成投产之后,艰苦奋斗,职工上下齐心搞生产,工厂不断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罐头厂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创下利税333万元的佳绩,职工总人数达3000人,是当时海口市的利税大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由于无法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81—1985年企业连年亏损,720万元的家产仅差2万元亏空,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海罐濒临破产。
1986年1月,王光兴调任海罐一把手,要求收入上多劳多得,职位上能上能下,用人上能进能出,开始打破“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的局面,成为国有企业中响应国家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排头兵,紧接着实行“分灶吃饭”、“三包六放权”等制度革新。
因为改革触动利益,1980年代末,骑着自行车的王光兴,每天要换绕不同的路线从家到厂。因为如果不这样,就总有人堵在路上谩骂他。
把企业看得比生命重要的王光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不过时间在为他平反。1988年海罐经过七年的连续亏损后,第一次扭亏为盈,摆脱困境。
同时,王光兴在集团内部推行“科技重奖”、“能人先富”等措施,重用人才,重视科技,在罐头厂拿出椰子汁销售利润的3%进行重奖,奖金多达30万元,这在国家重奖给重大发明人的奖金才1万元的时代,可谓疯狂。
1987年,椰树集团经过数百次试验,突破油水分离的技术难题,椰树牌椰汁研制成功投放市场,被称为“世界首创,中国一绝”。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销售超十亿元,订单甚至累计到三年之后,一度造就“南椰树、北露露”的植物蛋白饮品市场格局。1991年,椰树牌椰汁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选为国宴饮料。32年来,椰树集团视质量为生命线,并坚持用新鲜椰肉鲜榨,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成就了“椰树”这一饮品市场知名品牌。

经营改革成功,椰树扭亏为盈;科技改革成功,椰树凭借实力获得了椰汁市场的话语权;王光兴又把目光瞄向企业制度的改革,让椰树可以百年发展下去,让员工生活得更好一点,为社会做的贡献更多一点。
1989年,“椰树”以几乎年年亏损的车队作为内部股份合作制试点,由职工投资入股50%,国有出资50%。这一改革使职工具备了劳动者和股东两重身份,把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结合起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车队当年就扭亏为盈,以后年年盈利。1994年,“椰树”被国务院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单位,进行产权改革,成立椰树员工持股会,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存亡,以利于企业长远发展,1995年海罐改制为椰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椰树集团”),从此开始按试点实施方案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先后投资控股椰树制罐工业有限公司(原三分厂)、海南椰汁饮料有限公司(原七分厂)、喜仕佳饮料有限公司(原四分厂)、海口椰宝食品有限公司、椰树食品果酱有限公司,职工与企业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在1995—1999年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疲软、金融风暴影响的情况下,五年销量持续增长,年年销售超十亿,税利超亿元,成为中国大型的天然果汁饮料企业并持续至今,椰树集团也发展成为年上缴税金5.58亿元、年产值达42.68亿元的中国饮料十强企业之一,连续8年(2010年~2017年)位居海口市工业企业产值第二名、上缴税金第三名。
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教授曾经说:“解剖海口罐头厂,能够找到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路子。”

起伏、飘摇,椰树的发展路途充满历经风雨,与其紧密捆绑在一起的王光兴也受尽了嫉妒、诽谤。他却始终坚持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学着让自己多吃亏,稳住人心,凝聚力量,将改革经验无保留地传承下去,让民族饮料工业多年来能够对抗外资巨头的品牌,给民族企业创造百年发展下去的机会。
如今的椰树,扩大了产能,在海南火山口规划建设了400亩椰树工业旅游园区,并且定下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目标。一个小椰子造就百亿商业王国的梦想在逐步实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