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私募股权: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来源:宜信财富

作者: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投资管理部(国内)

2020年第一季度,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GDP同比下降6.8%,工业生产、居民消费、贸易出口均受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随着疫情蔓延以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环境更加严峻,呈现“雪上加霜”的态势。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生产经营停滞、现金流吃紧,针对私募股权出资的意愿和能力受到影响,一季度私募股权市场整体募资下滑严重,新兴机构募资更是难上加难。宏观市场的环境转变也影响了机构设立的信心,2020年第一季度新成立的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仅2家。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持续,导致私募股权行业投融资节奏被迫拉长,投资活跃度显著下降,投资数量及金额同比均下降四成左右。行业洗牌加剧,机构避险情绪浓厚。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疫情导致企业债务危机频发,各资产类别时有“爆雷”。如何通过资产配置、通过母基金进行风险的充分分散和专业管理,成为疫情“新常态”之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命题。

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新的机遇也日渐明晰。从国家政策层面,5月下旬两会召开,“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从国家层面对私募股权行业给予肯定和支持。从市场表现上,“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超越了“互联网”,成为一季度投资、退出案例数排名前两位的行业。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机械制造等“科技浓度”较高的行业热度持续。

在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危机面前,得益于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目前我国疫情仍处于可控状态,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常态。面向未来,“科技创新”仍然是立足于当下最主要的时代命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极具前景的私募股权投资机遇,母基金将大有所为。

募资:一季度“雪上加霜”,新机构募资难上加难

受全球新冠疫情以及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的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环境雪上加霜,2020年第一季度新募基金金额、数量均呈同比下降趋势。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总额为2071.58亿,同比下降19.8%;新募基金数量428支,同比下降30.9%,平均募资规模同比上升16.0%。

图表 62:2020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基金募资情况(包括早期投资、VC、PE)

数据来源:清科私募通  

其中,VC募资市场受市场环境影响最大,新募基金总额为267.99亿,同比下降50.9%; 早期市场新募基金总额同比下降28.6%;PE市场则受益于多支大额美元基金的close与基础设施基金设立,新募基金总额相对降幅最小,同比下降11.2%。VC募资金额“腰斩”的主要原因是民营资本占比相对较高,眼下,民营资本在疫情期间生产经营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现金流吃紧、融资难度加大,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在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即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出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意愿和能力均受到影响。

综合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伴随市场整体募资下滑严重,新兴机构募资难上加难;同时基金募集期被动拉长,往期基金延至本期完成实际募集;另外,国内针对国资机构股权投资从严监管的趋势,也将导致今年基金募集面临更大困境。

投资:整体节奏严重放缓,医疗健康成VC最热行业

在全球宏观经济下滑资金全面持续紧张的市场影响以及突发的新冠疫情之下,机构募资难度持续加大,机构投资愈发谨慎,投资节奏放缓明显,同时,在投资执行方面,由于股权投资机构与被投企业需要共同完成实地尽职调查、洽谈条款、签约执行等一系列必要环节,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部分环节被迫终止或拖延,致使投资期限被迫拉长。

2020年第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与金额均同比下滑近40%,其中早期、创投和PE投资市场投资总金额同比分别下降33.1%、37.8%、38.7%。早期及创业投资总量下降主要源于资金端紧张和项目发掘尽调流程受到疫情阻碍;PE市场则整体呈现出投资偏好明显后移的趋势,虽然总量下降显著,但成熟期企业、E轮及E轮以后企业投资案例数、投资金额占比呈现双升的趋势,显示出市场中浓厚的避险情绪在蔓延。

图表 63:2020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基金投资情况(包括早期投资、VC、PE)

数据来源:清科私募通  

考虑到股权投资从项目挖掘、立项,到尽调、谈判、签约打款等流程较长,且疫情在如北京等不同地区或有反复,一季度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于投资活跃度的影响预计将持续到下半年。

行业方面,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科创领域布局持续加深,投资案例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互联网、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机械制造。从投资金额来看,互联网仍处于领跑地位,IT及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几乎持平紧随其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物流位列第四、第五。

图表 64:2020年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清科私募通  

可以看出,受益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宏观形势及相应的政策导向,同时得益于科创板利好及国家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持续鼓励支持,IT、芯片/半导体、机械制造等硬科技相关领域持续向好,获得资本持续加注。而疫情的爆发及行业本身的逆周期特性更是推动生物科技/医疗健康行业获得大量关注,尤其在VC领域,其投资金额超越IT行业,升至首位,堪称本季最热门行业。

退出:科创板利好持续,一季度境内外IPO同比上涨4成

春节前夕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国内大多数实体经济企业的复工及正常运营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停滞状态。从数据上看,一季度,疫情延缓了并购市场中的尽调、商谈、签约等进度,并购/借壳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减少约30.5%。但另一方面,疫情也使得不少企业持续面临经营性风险,或将在今年孕育及催生更多的行业并购重组机会。

与并购重组的下滑趋势不同,随着科创板及注册制稳定推行,境内市场整体审核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第一季度上会企业数量达53家,远超去年同期16家的水平。从过会率来看,53家上会企业中共有50家企业过会(包含11家科创板企业),第一季度过会率高达94.3%。

图表 65:2009-2020Q1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清科私募通

IPO数量也迎来大幅上涨,2020  年第一季度共有81家中企在境内外上市,同比上涨42.1%;融资总规模911.44亿元,同比上升87.4%;其中,境内市场上市51家,同比大幅上涨59.4%;港股上市24家,美股上市6家;融资总规模911.44亿元,同比上升87.4%。81家企业中,共有24家登陆科创板;VC/PE支持的境内外上市中企共52家,VC/PE渗透率达64.2%。从行业来看,本季度上市企业中,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这两个行业以各10家的数量并列第一,化工原料及加工、半导体及电子设备则以各9家的数量并列第三、四名。

2020年1月,全球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发布针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的做空报告,质疑其财务造假。早在2010年,浑水公司曾先后做空东方纸业、绿诺国际,开启中概股第一拨“做空潮”,使得超过40家中概股最终停牌、退市。时隔十年,由瑞幸咖啡引发,中概股再度遭遇“做空潮”,部分甚至陷入信任危机。截止6月27日,瑞幸已收到纳斯达克停牌通知,退市已成定局,同时这一事件的恶劣影响仍在持续,未来中概股回港或回A的步伐可能会有所加快。

图表 66:2020年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方式分布(按退出案例数,笔)

数据来源:清科私募通

从退出案例数来看,2020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项目退出489笔,同比下降10.1%;在各退出方式中,各家机构通过IPO的方式实现退出的投资案例数共计343笔,同比上升64.1%。值得关注的是,在总共489笔退出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以90笔的数量成为退出案例数排名第一的行业,其次是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汽车、机械制造。

机遇与挑战

1.医疗健康成为疫情之下最受关注行业之一

5月28日,华大智造宣布完成10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基因测序领域最大的单轮融资。领投方为IDG资本、CPE,基石资本、华兴新经济基金、松禾资本等机构持续加码,华大智造实现“资本寒冬”中的逆风翻盘。个案的背后,是医疗健康正成为疫情之下最受关注以及获得资本、政策持续加码,快速增长的领域之一。除了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需求高速增长,跟疫情直接相关的板块,包括对医用口罩、医用防护品、核酸检测盒、ECMO等医疗器械需求激增,部分医疗器械持续脱销,相关部门也紧急出台了加快审批、加强监管、保障医疗器械安全等多项政策。

站在辩证的角度,疫情推动了医疗健康某些细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让“医疗+新基建”的落地变得更为合理和接受程度更高。以外科手术为例,新兴技术的运用,如AI技术、3D影像重建、机械高精度遥控等交叉融合及临床应用,将使得外科手术逐步实现微创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升级迭代。受到疫情影响及政策引导,产学研结合的超大医院在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方面态度将更为积极。

此外,此次新冠疫情对我国医疗行业供给侧改革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还包括:人们对疾病防控、治疗,健康消费与养护需求的增加,资本投入的意愿更加强烈;加大在信息化、基础学科、诊疗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分级诊疗下基层新的公共卫生体系将建立;零售端产业整体效率将提升。加大新药、疫苗及医疗器械等的研发投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对医护人员的关爱与培养,以及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业态创新等等。

资本市场也给出强有力的响应,医疗健康领域迎来IPO大年。2020年一季度,81家境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企业占据10家,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并列第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宜信母基金间接覆盖的包括康希诺、微芯生物、海尔生物、亚盛医药、博瑞医药,包括今年上半年的沛嘉医疗、开拓药业、燃石医学、泛生子基因、神州细胞、康基医疗、甘李药业等优秀医疗健康创业企业密集登陆国内外市场。基于顶层配置逻辑与赛道前瞻性判断,自2014年开始进行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布局的母基金迎来收获期。

2.中国加大推进“新基建”的决心与投入

过去30年,以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物理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塑造了中国经济的宽度、深度和厚度,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在经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当下,加上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加大了推进“新基建”的决心和投入。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新基建”圈定为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涵盖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5月22日,“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即通过建设新一代基础设施,加速新一代产业如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大幅提升经济效率,并最终完成范式转移,跨越收入陷阱。

具体而言,当新的产业链条及更为高效的流转网形成后,“新基建”体系将在其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全局调度,按更准确的供需关系来指导生产、运送和消费,从而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制造业为例,如果没有“新基建”,产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将沦为空谈:包括生产环节的在线化(IOT);天量的存储空间(数据中心);安全、高速、低时延的网络(5G);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智能化控制(AI),以及强大的算力支撑(云计算)缺一不可。

底层技术也将反哺于更加广泛的行业应用,并在实践中进行锤炼迭代。以5G为例,在应用侧,5G通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直播、视频会议、交通运营监控、农业物联网等广泛应用。应用增长背后,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底层技术也会得到快速发展。而在技术侧,5G基站的全面铺开将给包括基带芯片、FPGA芯片、光通信芯片等产业带来大量新增需求。5G时代之中,包括基建、农业、金融、零售、公共安全、交通、传媒和游戏健康、制造及汽车等行业都将广泛受益于新技术新应用的突破与发展。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今年3月发布的《“新基建”白皮书》中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基建”相关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相当于2019年中国GDP总量的10%-17%。

3.消费品创业进入“多驱动力同时作用”时代

由于疫情的影响,第一季度,以餐饮、旅游、电影、娱乐等为代表的主要依赖线下活动进行的娱乐消费行业营收急剧下滑,而以生鲜电商、线上娱乐、在线医疗为主的线上消费迅速兴起,尤其“直播带货”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风潮,“薇娅”、“李佳琦”成为年度现象级人物,内容平台的崛起通过直播的形式给消费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打造了短期内非常大的红利期。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进入尾声,消费品创业将进入一个“多驱动力同时作用”的时代,消费品创业已经变成了全链条的效率竞争。越是在前台、中台、后台都能够提升效率的企业,竞争优势将越发明显。很多新消费类企业不仅在后台更新了供应链,实现产品上的差异化创新,提升中台用户体验;同时赶上前台流量与媒体形态的变化,使得产品适合当下传播途径与平台,传播效果最大化。全链条效率提升的完成,将最终演变为新消费领域创新者的优势与护城河。

4.巨变之下,投资者需做好资产配置与风险分散

总体来看,受到地缘政治、疫情爆发及全球科技裂变的影响,中国私募股权行业遭遇了“超越周期”的巨变,募投管退各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滑落,整体仍处于艰难的行业寒冬之中。与此同时,仍在持续的新冠疫情也导致企业债务危机频发,进而使得包括股票、债券、信托、资管计划、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各资产类别均有“爆雷”情况发生。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通过资产配置、通过母基金进行风险的充分分散和专业管理,成为疫情“新常态”之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命题。

5.母基金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巨变之中,私募股权“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本质逻辑仍然不变。作为市场化的母基金,我们观察到,一方面,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下,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D(大数据)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产业背景、科研背景的新型基金管理人,对于前沿科技及产业链的理解与嗅觉将给私募股权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严格筛选优质的基金管理人仍是今年母基金需要贯彻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募集周期的拉长,不少原本新的Primary投资机会正逐渐变为 Early S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母基金将更加重视对底层资产确定性的考量;在跟投方面,谨慎选择核心GP的核心项目,提供更多协同价值将是今年跟投工作的重心所在。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