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关注汽车被动安全,防撞梁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坎。一提起防撞梁,经常就会争的脸红脖子粗的,好像这车能不能买就看一根梁了,甚至还有人将防撞梁作为衡量车子是否安全的标准。一时间,防撞梁被提升到跟发动机、底盘一样重要的地位,关注度胜过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为什么媒体、消费者都喜欢拿防撞梁来说事呢?
1.减配是厂商常用的伎俩
开始之初,防撞梁之所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主要是国内车型与国外同款车型、中低级车型与高级车型相比,屁股里少块硬骨头。不去争论防撞梁所起的作用,单纯就汽车“减配”这一点来说,就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区别对待往往就让人觉得这不是在精简,而是在偷工减料,在背地里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干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不止是防撞梁,像前雾灯、蓄电池、发动机盖隔音棉、座椅真皮、喇叭数量、遮光板内的化妆镜和照明灯、自动中控落锁、后排座椅中央头枕,手套箱阻尼等等,每一次有媒体曝光某个车型的某个部位偷工减料了,消费者都会死死盯紧这些部位,因为大家心里都了解,表面功夫厂商肯定是会做足的。
2.没有好的汽车被动安全评价方法
用手指按压钢板、关门听声、对比防撞梁,号称汽车被动安全民间三大评价标准。但其实,稍有些物理知识的都知道,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可以评价是否安全,那厂商还为什么费这么大劲去做仿真试验、碰撞试验,这些只不过是图些心理安慰的小伎俩。
仔细想想,目前国内确实缺乏一个让消费者信服的汽车被动安全评价方法。现在被国内汽车行业公认为最权威的C-NCAP,通过碰撞试验,给车型打分,确定汽车的安全星级。但是,C-NCAP评定的机构既作裁判,又作运动员的做法,不断遭到消费者的置疑。既然权威都不能相信了,只能自找民间偏方,此时防撞梁就是一剂良药。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万一它就灵呢?
3.恐吓营销带来以讹传讹的连锁反应
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网上整理的碰撞后惨不忍睹的汽车照片, 这些很快就作为素材被拿来与防撞梁的有无联系在一起。利用极具视觉冲击效果,看似令人信服、震惊的数据和原理,放大防撞梁在汽车被动安全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往往会被这种热门话题所煽动,并成为它的传播者,造成更为广泛的影响。
恐吓营销的盛行,反映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现在的汽车营销,一方面要突出自己的亮点;另一方面,尽力挖掘竞争对手的弱项, 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在经历概念战、价格战之后,厂商又找到一个能抓住消费者内心的绝招:打安全牌。
虽然至今没有权威的专家、机构站出来明确告诉大家,这根后防撞梁对于被动安全到底起到多大的用处。但是物理常识让我们知道,多一层防护至少多一点生存空间;设计常识告诉我们,对称才会美,前边有防撞梁,再怎么说也不能顾头不顾腚;处世常识难免让我们起疑,高级车都有后钢梁、低端车爱减配,其中必有蹊跷。
窥探隐私、打听八卦,一向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后防撞钢梁算是轿车的裙底风光,平时深藏在保险杠外皮之内,一般人无缘得见,这把防撞梁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拿防撞梁说事,也是在情理之中啊。
作者:羊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