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以前一部《了不起的盖兹比》电影把上世纪初的爵士时代的浮华光景又带进了这个世纪,实际上,这部电影所遵循的原著小说在历史上已经被5次改编为电影,每一次都保留了和原著相同的名字。比起2013年的版本,更让我觉得故事真实可信的,其实还是1974年的电影版本,那是十年前我在一张花了8元钱买来的DVD光盘上观看的,彼时的影片译名叫做《大亨小传》。故事的剧情我就不展开说了,之所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个版本更让我觉得有说服力,除了因为演员表演和导演功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场景和服装道具的设定,比起2013年的新设计,更贴近小说原著上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2013年版本的戏服全部是交由PRADA品牌完成的,PRADA设计总监Miuccia Prada本人对那个时代的事物有深刻认识和特殊兴趣——还记得吗?那一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年一度的时装主题大展就把一半献给了PRADA,另一半献给了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意大利传奇女设计师Elsa Schiaparelli,展览为两个时空的女性设计师搭建了一个对话平台。不过,就算如此,上世纪二十年代小说诞生的时候,Miuccia Prada终究还没出生,她对那个年代的想象也只能通过后天的资料研究,而她为2013年的电影设计的戏服虽然没有发挥太多个人主观因素,但终究和1974年的版本比起来,少了点忠实的味道。
1974年版本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剧照:
2013年PRADA为《了不起的盖兹比》设计的戏服:
到底忠实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被歌颂传唱的1920年代就是一段短暂的绚丽焰火,夹在两次时间大战的间隙之中,短暂的和平催生了“迷惘的一代”的声色犬马的世界,我们亲切地叫它爵士时代,而如果从设计史的层面来说,它对应的就是著名的装饰艺术运动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rt Deco。
这不太像是一个流派,因为在这场运动前前后后,并没有一个抱负满满的代表人声明对这场运动“负责”,并且,Art Deco这个名字虽然缘起于1925年世界博览会上的主题词,但真正被引用为这场运动的正式名称则是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另外,参与这场设计运动的各领域设计师也都未曾互相紧密协作过,包括时装设计。但是Art Deco在今天却常常被当做一种既定的艺术风格提起,也的确是因为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产品的设计都呈现出强烈的共性。
仔细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欧美(主要是西欧)的服装史,你可以不费力气地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收腰——不收腰——收腰——不收腰。而我们今天的主角Art Deco时期的时装其实对应的就是第一个“不收腰”的时代。
一直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欧洲女性的宫廷服装样式都没能逃出束胸的悲惨命运,贵族这么穿,民间也跟着这么流行,这是对应的第一个收腰。随着宫廷时代结束,欧洲全面进入工业革命的鼎世阶段,那么封建的勒紧胸廓的做法当然得废除,因为要解放女人的身体嘛,必须让女人回归到大生产当中去嘛,勒着胸气都喘不顺怎么干活?所以,第一步先把束胸给扔了。
接下来,因为这个世界开始逐步走向大融合,欧洲各地兴办世界博览会,目的就是各个国家把最牛掰的发明和设计弄到一起来让大家开开眼界,本着互相学习的精神,于是亚洲的日本就去了。让西方世界倍感兴趣的是日本的浮世绘文化,没有欧洲宫廷时代的极致繁冗装饰,日本浮世绘的留白手法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这给西方的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脑门上点了一盏灯——哎哟,原来还可以这么玩。于是他们开始琢磨这种手法怎么可以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去。这是女装从收腰走向不收腰的第二步。至于接下来的第三步,也就是催生Art Deco样式的根本因素,因为这一期字数写到接近单篇篇幅的上限了,那么,我们就下期再续,下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哦。(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