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世界已在终结艾滋病快车道上 但偏见还在“愚人船”上

对于类似麻风病、精神病病人这样的群体,人类社会似乎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减少对他们的排斥。在当代,最典型的社会学案例可能是艾滋病。

终结艾滋病可能容易,但终结社会偏见一定很难。

对于类似麻风病、精神病病人这样的群体,人类社会似乎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减少对他们的排斥。在当代,最典型的社会学案例可能是艾滋病。

被称为“现代社会瘟疫”的艾滋病自从198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全球就对其充满了恐惧,对于艾滋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歧视一直普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隔离制度或者强制性驱逐。

去年,在四川南充市的一个农村,一名艾滋病儿童遭到了村民们的集体驱赶,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羞辱和歧视无疑是我们在应对艾滋病战役中最大的敌人,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一份声明中的表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还说,所有形式和情境下的羞辱和歧视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并且必须要停止。

但实现这种目标非常困难,因为与病毒本身相比,社会偏见更加容易传染和具有“抗药性”。

福柯在他的《疯癫与文明》里就提供了一种更深入解读和思考的版本。他的分析始于中世纪,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随后还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

福柯认为,麻风病的奇异消失,不是长期以来简陋的医疗实践的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福柯说,除了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切断了东方病源,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实行隔离。

福柯说,麻风病隐退了,但是它不仅留下这些下贱的场所(麻风病院),还留下了一些习俗。

在福柯眼中,这些习俗是可怕的,比麻风病本身更可怕。他写到:“这些习俗不是要扑灭这种病,而是要拒之于某种神圣的距离之外,把它固定在反面宣传之中。在麻风病院被闲置多年之后,有些东西无疑比麻风病存留得更久,而且还将继续存在。这就是附着在麻风病人形象上的价值观和意象,排斥麻风病人的意义,即那种触目惊心的可怕形象的社会意义。”

这种排斥并未因麻风病的消失而消失。福柯注意到,两三个世纪之后,往往在同样的地方,人们将会使用惊人相似的排斥方法一贫苦流民、罪犯和”精神错乱者”将接替麻疯病人的角色。

福柯还敏锐发现,欧洲大陆历史上对麻疯病人和精神病人的放逐与隔绝,常常是以“正义”和“安全”的名义进行的。此时,人类经常以理性的、集体的名义对“异类”施加暴力。

这种出于“集体理性”下对“异类”施加的暴力导致了欧洲大陆历史上一个引起福柯极大兴趣的场面——愚人船:这种船载着那些神经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疯人因此便过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城镇将他们驱逐出去;在没有把他们托付给商旅或香客队伍时,他们被准许在空旷的农村流浪。

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历史场面,但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愚人船”并未销声匿迹,而是随处可见。不同的只是,与欧洲中世纪相比,现代行政体制已充满温情和关怀,起码形式上如此。

比如,对于四川南充的那个孩子来说,他是幸运的。事情发生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出面干预了此事,并重申保障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就学、就医及生活救助等基本权利。

这个孩子最近的命运也令人欣慰,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说,2015年3月,孩子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山西省临汾市的一所“红丝带”学校读书,这是一家专门为艾滋病儿童开办的学校。报道说,8个多月的新生活,他已融入了这个充满暖意的集体。

记者拍摄了一组照片,表现了这个孩子美好快乐的新生活。

但这仍会令人感到一丝遗憾。这种专门的“红丝带”学校虽然充满了关爱和慈善精神,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仍然是一种近似于被隔离的场所,孩子们远离正常的社会,与社会上其他健康的孩子处于两个世界,他们之间几乎难有交集。

一种更为长远的担忧是,这些孩子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业后,他们如何继续自己的中学、大学教育以及走向正常社会。起码在受教育阶段,中国教育系统并没有专门为这些孩子准备另外一个单独的体系。

未来,这些孩子们仍会面临曾经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继续求学困难,也可能是遭受周围人群的排斥甚至驱逐。

好的消息是,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报告说,世界正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快速通道上。

但确定的是,世界还远远没有走上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偏见的快速通道上。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