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公益组织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照片,并批其“裸露性器官”。该微博一出即引起各方争议,在“公开哺乳是否文明”的争论之外,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过少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11月28日,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照片由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这张未经马赛克处理的照片随后被北京某公益组织的官方微博转发,该微博评论称:“公共场所注意举止,不要裸露性器官……这里是北京的地铁之上,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你这么做真的好吗?”
微博发布后,大量网友对此评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据新浪网随机调查,近6称网友认为母亲哺乳是神圣的行为,不能用低俗的眼光看待;36.1%的网友认为,即使公开哺乳行为不妥,也不应该偷拍哺乳,并在网络上公布此类照片;仅有5.9%的网友认为在公共场所不加遮盖地哺乳是不文明的做法。
在异议之下,该公益组织删除了微博,宣布暂停使用其官方微博账号,并对不当言论进行了公开道歉。
30日下午,当事人杨女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事情已对其生活造成困扰,希望原微博博主能删掉未打马赛克的照片和相关歧视语言,并公开道歉。杨女士丈夫则表示,准备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维权。而下午2时许,拍照博主也首次发声致歉:“为之前在地铁上给哺乳妈妈拍照的行为表示歉意”。同时表示道歉并不是源于某方面的压力,只是真的换位思考了一下,“觉得我应该理解那位妈妈的行为,再次说声对不起……”
联合国官方微博就此事评论称,对婴儿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是母亲和孩子共同的权利,社会各方应提供充足的资源,让母亲在公共场所能够舒适哺乳。
据《法制晚报》记者调查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公共场合哺乳的法律规定,北京地铁回应称不会干涉乘客在地铁上的哺乳行为,但北京的地铁站内均未设置母婴室,尚无法满足哺乳期母亲“舒适哺乳”的需求。
针对公共场合哺乳不便的问题,不少网友建议,可以在商场、地铁、火车等场所设置“母婴室”,方便母亲哺乳,同时保护哺乳者的隐私。
事实上,类似“母婴室”的哺乳便利设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较为普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内通常会预留一间母婴室,空间较大,而且配有可收放的平台,方便母亲给婴儿哺乳和换尿布。在日本,为防止性骚扰,地铁上设有女性专用车厢,可以作为哺乳场所。在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和香港卫生署联合推出了“母乳育婴齐和应”活动,鼓励餐厅推出更多母乳友善措施,目前已经有64家餐厅参与其中。这些餐厅将培训员工对前来就餐的哺乳期母亲进行帮助,部分餐厅将设有母乳喂哺优先座和24小时育婴室。
此前,我国一些城市也采取过类似措施为公共场合哺乳提供便利。在青岛、杭州、天津、郑州等地,部分公交车上设有“哺乳专座”,座位周围设有帘幕,可以对哺乳者进行遮挡。但杭州的“哺乳专座”仅设置半年,就因为利用率过低而被取消。
一家地铁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中称,北京地铁现在不具备设置女性车厢的条件。在2011年的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联组讨论会上,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就曾公开表示,在地铁上设立妇女儿童专用车厢应是一个发展方向,但由于北京地铁早晚高峰期人流过大,设置此类专用车厢存在难度。
早在1991年,山东省就提出过在企事业单位设立母婴室。1993年发布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第一次将建立母婴室纳入国家性条例。2012年国务院通过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第10条规定,鼓励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母乳喂养室。但这些规定均不具有强制性,且约束对象仅限于企事业单位,在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仍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有效规划。
媒体评论员张涨认为,在设立母婴室上,中国应尽快与国际接轨,通过强制规划、公共财政投入、企业自建等多种方式为中国母亲提供随时哺乳的便利。
《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指出,在此次“地铁哺乳照”事件中,不应将矛头指向哺乳的母亲,社会公共保障的缺失更值得关注,首先应从地铁的文明考虑,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努力为母亲在公共场合哺乳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
在目前硬件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有35.9%的网友在新浪调查中建议哺乳期母亲出门时携带方巾类的遮挡物,避免在公共场合哺乳时的尴尬。也有网友表示,在公共场合遇到母亲哺乳时,自己愿意主动回避,给哺乳期的母亲提供一个私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