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投资不赚钱?

一个资深私行从业者的感悟:焦虑与投资,什么才是正确的投资心态?

来源:视觉中国

三月中旬,在疫情内外共振的影响下,A股在反弹后出现了快速的下跌,美股连续熔断,很多投资者再次陷入了恐慌,纷纷赎回了自己的权益头寸。在悲观的行情下选择保守,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彼时,我却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另一种情形,各种银行的理财经理大喊“3000点以下买基金绝不会亏”,诸如此类云云,那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就好比“憨憨们赶紧买吧,多好的机会啊,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有人说“投资就是一场与人性的战斗”,相比于其他战斗,与自己战斗、与人性战斗是最难的。我想,在挑战人性以外,投资还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除了那些定理性的、数量化的以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作为投资者,错过3000点以下的买点也许只是我们必然要交的学费,当疫情因素慢慢褪去、市场反弹的时刻,当看到银行发来的对账单显示最近几年投资的收益率难言满意,当我们笃定兑付的固收产品再三延期时,相比于盲目追涨和暗自懊恼,我们更应该去思考的是,为什么我的投资没有赚钱?

还是老惯例,不去讲大道理,从我一个身边的小故事,来谈谈我对于投资的看法。

01我和A总的故事

A总是我在私行期间的一位客户,一位顶级世界五百强的高管,教育背景出色,为人和善,但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却并非如此。在理财经理的建议下,A总配置的权益类产品在2009年的反弹行情下收益颇丰,在收益的鼓舞下,一次性拿出了500万去认购了当年市场上最优秀基金公司的一只首发基金。可惜的是,基金经理前期操作完全踩错了点,建仓期过于保守,没有赶上反弹行情最后的上涨,封闭期过后因为业绩落后又开始加仓,适逢市场回调,净值损失惨重。第一次和A总见面时,我印象里该基金的净值在0.85左右,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净值跌去近15%。

无论是谁,都不会开心,A总投诉到分行,很平静的告诉我们,如果后续没有特别的解决方案,她就要把基金转托管,换到另一家银行去。从我们的角度看,理财经理的工作确有瑕疵,在A总询问是该买200万还是500万的时候,为了冲业绩,理财经理建议了后者。实际情况是A总在我行的资产总共也只有900多万,单一资产过于集中,任何损失带来的负面体验都会被最大程度的放大。当然,换另一家银行无助于解决眼前的任何问题,对于我来说,挽留下A总就是我最大的工作。

在连续两次沟通后,我和A总形成了一个善后机制,我们破例采用了一种准托管的模式,我们制订策略、每天盯市、每天沟通、明确给出操作建议,试图依托于我们的能力和判断帮助A总尽可能的减少损失。从银行的角度,这不是一个常规的策略,我赌上了自己的能力和荣誉,以失去客户为代价,试图去挽留这个客户。那段艰难的经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在常规工作以外我和siggi每天都花了不少时间在市场的研判上,小心推理大胆求证,甚至回家后都在为这个事情而焦虑。幸运的是,我们的判断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一波中型规模的反弹后,基金净值最高达到了1.08,我们也及时给出了的建议,帮助A总做了有效的调整。

02艰难过后的自我反思

在这个案子里,我是非常大胆和幸运的,我们的策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验证,帮助客户扭转了亏损,我和A总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但我想说的是,除了幸运以外,这个案子对于每一个投资者来说,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

1,投资的成果取决于投资的态度。

很多时候,当你决定赌上一切、拼尽全力、心无旁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但我们投资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我们过于自信、盲从甚至是以为投资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失败的结果是一开始便种下的。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如此,有个理财经理曾经问我“我有一个大客户,关系不错,我也很努力但一直没有合作成功,我该怎么办?”我反问她“你是愿意赌上一切去赢得客户的信任,甚至是以失去这个客户为代价去拼呢?”

2,什么叫投资?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1)把金额控制在全部家庭资产的合适比例才能称之为投资,超过某个阈值的,那就是赌博;(2)投资的期限一定要和资金的期限相匹配,避免短钱长用,在电影《开水房》里一位客户用将要买房的钱去投了股票,结果必然很难受。

回到这个故事里,A总当时如果买200万基金而不是500万,情况一定大有不同。我以为,这个观点好讲易懂,但执行起来难度特别大,对于个人来说容易盲目和自大,在不少关键时候,这些规则性的约束条件便被抛在九霄云外啦。

3,投资需要兴趣,不要因为过多的亏损而丧失了对于投资的热情

当你寄予极大期望的投资,在遭遇突然的损失后,都会使得一大部分投资者丧失对于投资的兴趣,这一年很多投资者在P2P暴雷以后什么都不投,只存银行,就是鲜明的写照。07年作为一个理财新手的我在银行做外汇期权的业务,几次波段性做多澳币都让我获利颇丰,在一次澳币大跌以后,我盲目于自己的乐观判断,头脑发热把全部本金投入到虚值状态的澳币看多期权上(澳币现价低于行权价、且到期日很近)。结果是,我的方向判断对了,在我的期权变成废纸的第二天,澳币的价格就站上了行权价,也就是说,如果行情早来两天,就可以获得几十倍的回报,但我却丢失了全部的本金。从那次失败的“赌博”后,灰心丧气的我再也没有碰过外汇期权账户。

当你把过多的筹码放在同一项投资上,一旦出现了小概率或者没法预期的事件,你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本金,更是对投资的热爱和兴趣,特别是你的损失只在一线之间,那种沮丧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All in带来的收益固然让人兴奋,但丢掉的兴趣更让人可惜,没有兴趣又如何去做好投资呢?

03正确的投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

从理论上讲,任何超额收益的获得都是以风险承担作为代价的,如果以银行存款利率作为基准,我们获取越高的超额收益,潜在所承担的风险就一定越大。有时候,我们没有发生损失,并不代表没有风险事件的发生,损失只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因为没有损失而暗自侥幸,是自欺欺人。

投资是一项和风险打交道的事情,如何对待风险则考验人性,人性的关键是心态。如何摆正心态,或者说适合投资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我总结了三点,供大家参考。

1,正视自己的能力边际,尊重常识,不挣自己看不懂的钱。

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投资也不简单,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种认知上的落差更是巨大。我认为,弥除认知落差的根本就在于“透明”,通过“透明”去限制那些危害投资者的黑箱,才是这个市场的有序之道。但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是否在投资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更多的克制,自己看不懂的不要投,自己学不明白的就不要碰,面对收益诱惑的时候用常识去想想,才能在不透明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安全边际。同样的资金池产品,行业报价一降再降,但也有不少公司报价依然逆势坚挺,用常识也能想明白他们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但很多人就是置若罔闻。更好笑的是很多人会在淘宝上货比三家,但涉及几百万的投资却大笔一挥、如同儿戏,这岂不是搞反了?

2,不贪,设定合理的理财目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以为这是投资理财的核心。不挣自己看不懂的钱,更要明确自己的理财目标,当我们锁定了自己的收益与欲望时,意味着也锁定了我们的风险。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我觉得是非常难的,到底什么是“不贪”的目标或收益率?从境内金融的角度看,我们正在经历一轮无风险收益下降的过程,可以明确的是,从长期看7-8%固定收益理财终将退出舞台,除非我们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内部信息能力,否则我们必须要压低自己对于无风险收益的预期。特别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堂堂正正做事和邪门歪道骗钱的机构混杂在这个市场中,投资者稍有不慎便会上当受骗。

我也明确建议一下,对于投资理财收益中枢的预期,应该更早的进行调整,通过长期持有、组合投资获取替代性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不必要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因为在金融变革下,保住本金远比收益更有价值。最近我见到过许多这样的客户,明明知道XX信托的资金池有问题,还是毫不犹豫的杀了进去,“3个月7%(彼时市面上同类型产品定价在5%)挺高的,我觉得XX信托三个月倒不了”,事实上这样的客户绝不在少数,在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中,他们侥幸的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但当游戏的鼓点越敲越急的时候,你又怎样保证不会呢?换一个角度想,当你把自己的本金放上赌桌,赌赢了,你只拿到7%的收益,赌输了,你有很大概率拿不回自己的本金,这样的游戏你应该参与么?

3,重视规则和纪律,不能逾越规则去投资。

再好的标的,也不能all in,与其相信别人的观点或自己的灵光一现,不如相信规则。把规则单拿出来说事,其实是对于前两个人性弱点的约束,很多时候,我们都明白“应该不贪”、“应该不去赚看不懂的钱”,但我们的凡人属性都会制约着我们的判断。我们会习惯于相信历史、相信营销、相信感性,这也许是人性的优点,但确是投资的命门。相比于投资什么产品、投资多少金额,我们更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的投资纪律是什么?什么背景的公司我不碰、显著高于同业收益多少的产品我不看、有多少资产该配置到权益上来、亏掉多少我必须止损?不一而足。对于凡人来说,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上限,但只有纪律和规则,才能保护我们的下限,对于投资来说,“底限思维”更重要。

04写在最后

伴随着最近两年的境内金融变革,身边的朋友都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从业者为自己的工作而焦虑,投资者为本金和收益焦虑,我想这大概就是当下金融社会的真实写照吧,当习惯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充裕的流动性和丰沛的制度红利时,新周期的来临不可避免的会让我们出现不适。但我以为,如果在此时,依然对于过去时代的很多东西恋恋不舍,刚性兑付、大而不倒云云,那才是真正的危险。与其怀恋过去,不如回归本心,回归常识,回归金融应有的规律,主动去适应这个新纪元,作为从业者和投资者才能在未来的金融生活中更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祝大家都有好运气!

来源:温和的强硬派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