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思想笔记、葡萄牙文学、男式说教、人文主义地理学、犹太妻子、网络暴力、民歌、减肥……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人的疆域》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  李佳川 / 季冲 / 胡烨 译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5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于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随后在奥地利、瑞士、德国多地求学,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后,卡内蒂流亡英国,但终生使用德语写作。尽管卡内蒂在政治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在198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无论在英国文学史还是德国文学史上,卡内蒂都显得默默无闻,这无疑与他一生不断的流亡和漂泊有关。

在国内,卡内蒂的大部分代表作都已有中文译本,如小说《迷惘》、政论《群众与权力》以及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等。这本《人的疆域》集结了卡内蒂此前未被译介的四部笔记,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其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书中虽有大量格言警句,但卡内蒂的语言却并非教条式的,而是充满了情绪的张力。它们既是作家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的即时记录,也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欧洲社会的重要变化。正如卡内蒂所言:“我不想证明任何东西,但我一直都强烈地坚定着、并传播着我的信仰。”

《审查官手记》

[葡]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著  王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05

近年来,葡萄牙作家安图内斯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他的作品往往以意识流的手法带领读者走入人物的灵魂深处,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的生动形象及复杂命运的精准解剖,展现背后更大的政治、社会,乃至人类学议题,有不少评论者都将安图内斯视为福克纳的接班人。

此次由中信大方译介出版的《审查官手记》是安图内斯的第一部中译本作品。小说以虚构的政治人物弗朗西斯科和他在小镇帕尔梅拉的庄园为中心展开叙事。彼时,“康乃馨革命”结束了四十二年的独裁统治,旧政权像纸牌城堡一样轰然倒下,而身患中风卧病在床的弗朗西斯科却依然沉浸在旧日的荣光中。在生命的尽头,他开始回溯自己的一生以及生命中珍视的人们,小说即是以弗朗西斯科和儿子若昂、女管家蒂蒂娜、与厨娘偷情所生的女儿保拉、情妇米拉等十九位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通过记录一个家庭的兴衰,《审查官手记》揭示了极权主义是如何层层渗透、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堕落的。

安图内斯曾告诫读者,他的书并不能通过“阅读”来理解,“在我看来,只有一种方法能够接近我写作的长篇小说,那就是以患病的方式‘沾染’这些书。”对于读者而言,进入安图内斯的世界犹如一种冒险,它需要读者与叙述者一同拨开虚构的迷雾,走向“无意识的黑暗和人性的根基处”。

《爱说教的男人》

[美] 丽贝卡·索尔尼特 著  张晨晨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5

这本书的诞生源自作者丽贝卡·索尔尼特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一次聚会上,一个有钱有势的男士邀请索尔尼特谈谈她的作品,但很快就打断了她,并开始滔滔不绝大谈另一本书。直到在场来宾纷纷提醒他那本书的作者就是索尔尼特,他才终于停顿了片刻。

从自身经验出发,索尔尼特在这本散文集中旁征博引,检视了男性和女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错位,并深刻探讨了这种误差认知的成因。索尔尼特发现,从过去到今天,男性始终霸占话语权,扮演着说教者和审判者的角色,而女性的声音则在制度性地暴力下一次次被打断、攻击、扭曲,最终连发声都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并非女权主义者的臆想,而是的确存在一种清晰的模式,使得“沉默的女性”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想象。特别是当女性在性犯罪中指控男性时,她们说话的权利和能力几乎如条件反射般立刻遭到削弱。

索尔尼特的分析让人清楚地看到,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但“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本书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的诅咒,让身体和思想的解放成为可能。

《人文主义地理学》

[美] 段义孚 著  宋秀葵 陈金凤 张盼盼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05

人文主义地理学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在20世纪早期,约翰·K.怀特(John K. Wright)曾将地理学与哲学相融合,提出“地理哲学”(geosophy)的概念,而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则在这一基础上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段义孚看来,人文主义地理学没有普遍共识之上的主题,究其根本,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正因如此,人文主义地理学涉及的领域远不只是地理学,还包括哲学、心理学、文艺学、宗教等。

在这本详细阐述何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著作中,段义孚全面展现了他的两种研究者身份。一方面,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段义孚专注于个体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之一“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段义孚专注于社会与地方研究,即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促进了自主个体的提升,个体的提升又促进社会的进步,二者是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段义孚主要采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以随笔的形式将事实和观点清晰详细地罗列出来并进行探讨,而不是遵从一般社会科学使用的实证分析法。此外,本书还回顾和重新评估了段义孚此前的全部著作,包括《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等,是对段义孚文学生涯的精彩总结。

《纳粹军官的犹太妻子》

 [英] 伊迪丝·汉恩·比尔 / [美] 苏珊·德沃金 著  翁海贞 译
壹隅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20-05

本书中的“犹太妻子”原名为伊迪丝·汉恩,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8年纳粹德国攻占奥地利时,伊迪丝还在大学深造。她没有想到,在短短几年内,纳粹党的反犹政策就遍及了德军占领的各个角落。1941年,伊迪丝被迫与家人分离,并被押送至德国北部的劳改营。幸运的是,一年后,她又被遣返维也纳。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伊迪丝在朋友帮助下化名为格蕾特·但纳,坐上了逃往慕尼黑的火车。

当时,纳粹党已经通过了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在纳粹心目中,犹太人是低劣的种族,而德国人则是“高尚的纯种”雅利安人的典范。化身为格蕾特的伊迪丝不仅成功混入了雅利安人的队伍,还与一位真正的“纯种雅利安人”、纳粹军官维纳·弗特组建了新的家庭。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里,这样的组合既是奇迹,也是一枚定时炸弹。为了尽可能安全地活下去,伊迪丝不得不在身份、种族、爱情与战争的多重考验里周旋。本书通过对伊迪丝这一特殊幸存者的人生记录,清楚再现了纳粹大屠杀的残酷,以及历史对个体命运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喧哗的大多数》

 [美]艾伦•雅各布斯 著  刘彩梅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05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获取最新鲜、多元的信息,并以此作为分析和判断事物的依据。按理来说,这应当使人们的思考变得更加独立,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持有不同观点者不是针锋相对,就是自说自话,情绪化的语言暴力往往压倒据理力争的论辩,而社交网络的一系列设置,如点赞、控评、拉黑等,更加剧了人们之间的矛盾。最终,“独立思考”成为了人们对异见者的普遍诉求。

然而,美国人文学教授雅各布斯却在《喧哗的大多数》中指出,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人们称赞某人可以“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应当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出于牵强的理由相信真理,或出于可信的理由赞同谬误。思考的独立性与观点的正确性,思维的社会性与认知的误差性之间并无关联。在这本书中,雅各布斯结合现实案例,揭示了人们对“独立思考”的误解,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这些分析将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异见者”的重要性,化解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困难。

《民歌40》

 陶晓清 统筹 / 杨嘉 主编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05 

1975年,一个名叫杨弦的年轻人以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作入歌,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一场作品发表会,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乐坛最风靡的音乐是西洋歌曲,以杨弦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却不满足于“洋歌”,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唱自己的歌”。“台湾民歌运动”就此拉开帷幕,随后的十年间,人们见证了胡德夫、李宗盛、蔡琴、齐豫等众多传奇音乐人的辉煌岁月,而当年留下的歌曲,譬如《橄榄树》《被遗忘的时光》《恰似你的温柔》《兰花草》《龙的传人》等,如今已是不朽的经典。

在这部堪称台湾地区民歌百科全书的档案中,我们得以回到当年民歌歌手的音乐现场,并跟随他们的记忆回望一段民歌的兴衰史。本书的策划人、作家马世芳的母亲陶晓清是民歌运动的主要推手之一。在民歌刚刚兴起的年代,陶晓清担任台湾《热门音乐》的节目主持人,许多优秀的“素人”民歌创作者正是经由她的发掘和推广才进入到公众的视野。此外,书中还囊括了近百张经典唱片的详细介绍、69场重要民歌音乐会的全记录,另附有近500张复古照片、海报、报道文件、书信手稿等珍贵史料,力图全方位还原民歌运动40年来的发展图景。

《饥饿的大脑》

斯蒂芬·J.居耶内特 著  石雨晴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05

锻炼身体、少吃高脂肪食品、 少吃糖、不要过度饮酒……这些看似合理的减肥策略一再被人们重申,但能够严格遵循并成功减重的人却是极少数。真实的情况是,想要减肥的人反而可能变得更胖。本书作者、饮食行为研究专家居耶内特认为,很多饮食指南之所以没能阻止肥胖蔓延,不只是因为人们的自律性差或听从了误导性信息,而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饮食行为存在大量误解。在维持健康和好身材的道路上,这些误解逐渐削弱着所有个体有效管理自己体重的能力。

在卡路里难觅的远古时代,大脑早已形成了追寻卡路里的机制,但在食物过剩的今天,这种机制就成了负累。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进化不匹配”才是导致我们过食与肥胖的本质原因,因此,要想真正了解过食和肥胖就必须了解大脑。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在其杰作《思考,快与慢》中将大脑的思维过程分为两类:一个是理性的有意识的思考,另一个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在《饥饿的大脑》一书中,居耶内特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大脑在饮食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大脑的双重思维如何影响并控制了我们的食欲、进食行为、身体活动与体脂。本书中的策略将帮助人们战胜不利于健康的原始本能,令体重管理更加轻松。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