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连平:中国有大量国有资产可以变现,财政扩张的空间还很大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现阶段中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一方面,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还在,另一方面,政府手中有大量的资产,如国有银行股权和国有企业股权,未来一个时期可以适当转让一些股权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图片来源:受访者)

记者 陈鹏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当前中国是否应该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大讨论。

财政赤字货币化,简而言之就是“财政花钱、央行买单”,即财政扩大开支,由央行印钞来填补财政留下的赤字。财政赤字货币化所依托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主张政府垄断的货币创造制度,政府是主权货币的发行者,通过央行创造货币来履约,财政代替央行承担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通胀的职能。在不引发通胀的前提下,政府债务空间可以尽可能扩大。这也是引发相关话题在近两年频繁引起热议的原因之一。

赞成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可以通过央行以零利率认购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实现赤字的货币化,以缓解当前财政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反对者认为,如果开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口子,就从根本上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从中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

界面新闻就此采访了多位知名学者,期待传递更多有价值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家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弊端不只是政府行为的失范,更可能会带来政府刺激经济行为的失控,同时导致货币政策丧失应有的独立性。

连平认为,现阶段中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一方面,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还在,财政收入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手中有大量的资产,比如国有银行股权和国有企业股权,未来一个时期可以适当转让一些股权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他强调,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两者概念不能混淆。货币政策对财政的支持应该是有限、适度、理性的。以发行特别国债为例,央行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释放出2万亿至4万亿元的长期资金,这样金融市场即可平稳承接发行需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涉及到新的货币投放。

以下为访谈实录:

界面新闻:您认为中国有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吗?

连平:没有必要。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我觉得首先不要把它跟通常的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支持混淆起来。货币政策对财政的支持应该是合理适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则是极端做法。所谓货币化,就是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地、更大规模地以更多种类的货币政策工具加以承接,其终极表现是财政向央行无底线的透支,此时,央行差不多就成“第二财政部”。

西方国家财政赤字货币化正在发展,从最初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到现在在一级市场购买。因为财政自我化解赤字的能力已经严重不足,遇到紧急状况,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但财政赤字货币化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因为货币发行是可以没有底线的,这样财政赤字就有可能会持续扩大化。这已经不只是政府行为的失范,而是政府刺激经济行为的失控,同时导致货币政策丧失应有的独立性。可想而知,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但这却是西方国家的无奈。

中国为什么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国财政没有能力了吗?我觉得,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还在,财政有能力、有条件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来自行化解赤字。一方面,从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空间来看,中国经济仍具有中长期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前景,财政收入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增长,政府将来偿债能力仍会保持在良好状态。另一方面,政府手中还有很多资产,比如国有银行的股权和大量的国有企业的股权,这是西方国家所不能企及的。当下正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一个时期可以适当转让一些股权来满足财政支出和还本付息的需要。这方面既有空间,也符合改革方向。一个时期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一些投放出去的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目前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银行的存款大约34万亿,其中如10%调节出来,数额相当可观;通过更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则财政政策的效率可以得到提升。既然未来经济规模扩大后财政收入将平稳增长,既然有可观的国有资产可以在改革过程中变现,既然从提高效率出发可以挖掘更多可用资金,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推行西方的无奈之举——财政赤字货币化呢?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以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对财政政策形成有力的支持。在发行特别国债的同时,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2个百分点,可以释放长期资金2万亿至4万亿,商业银行有能力来购买国债中的大部分,特别国债还可以由社会广泛参与投资。而且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涉及到新的货币投放。光从这一点看,也没有必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

其实,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由很不充分。不是说现在经济压力大,要 “六保”,就一定要搞财政赤字货币化。“六保”只是说明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必要性,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于一定要搞赤字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拿西方国家来说,财政政策空间狭小,而按照传统货币政策支持财政的做法已经不够用了,财政自己将来偿债能力十分有限,为应对危机冲击,平稳经济运行,就只能让货币政策放弃独立性,几乎无底线地支持财政政策。中国有这个理由吗?

界面新闻:如何评价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负面影响?有观点认为,国外十多年来的量宽都没有造成恶性通胀,说明我们已经不同担心通胀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吗?

连平: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了,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要完全推翻这一理论恐怕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发达国家整体货币发得很多,但是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供给充足,需求很弱。因为经济增长动力有限,收入和就业都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价格能涨起来吗?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通常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将来经济能够恢复,也难保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在这点上,中国经济则明显不同。中国经济还是有韧劲和潜力的,经济恢复后,如果进入一个复苏较快的阶段,大量的投放货币很可能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或者是房价上涨压力。改革开放前二、三十年,因为经济阶段性过热,需求增长很快,所以出现过好几轮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加上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水平总体上偏高,未来仍然需要警惕资产价格的波动。

当然,如果预期很悲观,在经济持续偏冷的情况下,确实可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但这不等于就没有问题、就可以滥发货币。因为虽然没有通货膨胀,但货币仍会出现贬值。美元没问题,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但人民币还不是,所以不能简单比较。

界面新闻: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在最近两年已经引起两次大讨论,上一次同样是财政人士发起话题,提出要让国债“准货币”化。您如何看待相关话题被再次提起的原因?

连平:近年来,财政因为减税降税等举措,收入大幅度减少,又遇到疫情冲击,支出大幅增长,而收入增长却大幅放缓甚至减少,财政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国债“准货币”的实质仍是财政功能货币化,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以中国财政的现实、潜在和预期的能力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没有这个必要,不应该搞。考虑到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和财政政策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未来反而应该审慎采取措施,防止刺激经济的行为失控或者说过度。因为这从长远来说不是好事,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础。西方就已经掉入流动性陷阱了,货币泛滥,但是需求上不来,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被严重地削弱了。

界面新闻:您对今年财政赤字、特别国债的规模,以及特别国债的发行方式等方面有没有一个预期?

连平:预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能会达到3.5万亿-4万亿,特别国债可能有2万亿左右,所以一般预期广义财政赤字可能会达到5万多亿-6万多亿。但特别国债的期限可能很长,以后可以慢慢还。建议特别国债可以适当多一些,而地方政府专项债增长则可以相对少一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