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昨天和今天因为日期的谐音而被人们设定为关于爱的节日。520过去了,我们见证或收获了多少爱情与爱意?充斥社交网络的,到底是爱,还是爱的“敌人”之一——自恋呢?
“爱自己是一生罗曼史的开始,”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这句话或许旨在鼓励那些自尊过低的人学会自我欣赏,可在现实生活中,自爱有着滑向自恋的危险。就像古希腊少年纳西索斯一般,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他人,一切都是自己的倒影。今天的爱正遭受着自恋的侵蚀而危机重重。
从双人舞到单人舞
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来便是家长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也被家长认定有异于常人的才能;长大后,流行文化加剧了人们的自恋。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看到,女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被植入“公主情结”,把自己代入《冰雪奇缘》《灰姑娘》里的公主角色,他认为这使得女孩们长大后不懂得珍惜浪漫和财富,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之事。
社交媒体也在巩固自恋的倾向。哲学家韩炳哲把自拍瘾称为“孤独、自恋的自我在瞎忙”,但自拍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修图软件塑造了大批同质化的图像,而且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某种社会审美和公众判断,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此外,今天的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无止境的自我暴露、自我诉说、自我炫耀。《自恋时代》作者简·M.腾和W.基斯·坎贝尔发现,社交网站巩固了自恋在文化中的位置,并且使其永无止境地传播下去——自恋的人在网站上拥有更多的联系人,他们上传的自恋照片、展现出的自恋行为也会收到更多的评论。
“这些网站本身的结构设置就在鼓励自恋者的自我推销,用户们在这些网站上的交友方式,也在让人们的行为和自我呈现基准慢慢向自恋靠拢。”
社交媒体上只有点赞,即“喜欢”,而没有“不喜欢”的选项。在不断地点击“喜欢”之后,一种“信息回音室(echo chamber)”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总是点击兴趣之内、预期之内的内容,或者一言不合就拉黑,那么就会不断地听到和自己想法类似的声音。回音之外世界的消失,也标志着“他者的消失”,而爱的对象是他者,爱需要人们有勇气消除自我和发现他者的存在。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认为,爱的目的并非传宗接代、确保种族延续,而是用差异的观点来体验世界,这要求“人们对差异所持的是信任的态度,而不是怀疑的态度”。
自恋的人总是看到自身的独特性,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世界,而不愿接受差异。随着当代人个体自恋情结加深,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难以产生爱的经验。韩炳哲甚至在《爱欲之死》一书中指出了爱的死亡。他看到自恋和自爱的不同:自爱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和他者明确划清界线;而自恋的主体界线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巴迪欧认为,爱是双人舞,因为爱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而是“我们俩的”。可是在今天,我们似乎却越来越喜爱单人舞了。正如《自恋时代》一书所发现的,相较于“我们”“我们的”这类集体代词,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和“我的”。
变成绩效的爱
韩炳哲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自恋源头——为了提高生产率,自我被病态地放大了;今天的劳动者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自我压榨、自我付出,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日渐严重地自我聚焦,沉溺于自我的世界当中,不再关心他者的世界。
在自恋者这里,爱可以变成KPI。“嫁给高富帅”“迎娶白富美”等等说法,不重视一个人的善良、正直等内在品质,而只是提出了一种考核指标。百度百科把“高富帅”定义为“那些帅气的男生,身高一米八以上,年收入20万人民币,他们有一辆20万以上的车和一套住房”。在这里,可以使用绩效考核的不光是身高收入,颜值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因为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也是一种商品。这样的“高富帅”“白富美”是没有人格的,他们都是绩效,拥有这样的“爱人”是证明自己能力、提升自身资本、确认自己成绩的途径。
资本主义不仅讲求效率,也讲求能力。强调PUA(Pick-up Artist的缩写)技巧的说法“30秒搭讪,7天恋爱,1个月分手”就是追求能力的体现。在《加入PUA后,我再也学不会恋爱了》一文中,当事人承认,对他来说一个女生有没有男朋友不重要,“她有男朋友,我毫不介意,我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追到这样的女生。”在这里,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成功学。
占有一个“高富帅”“白富美”、用PUA方法一年和30个人恋爱,这些追求彰显和炫耀个人能力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韩炳哲认为,真正的爱是一种无能为力:在爱情当中,一个人会在对方的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人们在爱当中追求的,是不可以变成绩效和能力的:
“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
自恋者之“爱”
自恋的人总是在人群中闪光,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特别迷人,富有魅力。但是问题是,自恋者总是在开始时给我们快乐的体验,但却把最糟糕的东西放在最后。我们怎么会被迷惑呢?
简·M.腾和W.基斯·坎贝尔看到,人们在人际关系当中想要的一是兴奋感,即有趣、刺激、自信的表面部分以及承诺、关爱、团队协作的本质部分。自恋者常常能够在最初就给人们带来兴奋感,可是在相处的过程当中,人们会发现他们很难实现那些本质的东西。
正如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所言:“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可是爱是利己的相反面。”《自恋主义文化》一书作者、美国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看到,自恋者喜欢那种不动感情的交往,自恋的人常常“决意去操纵他人的感情而同时又竭力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伤害”,在这样一种心理机制下,不论男女都形成了一种保护性的浅薄感情。简·M.腾和W.基斯·坎贝尔认为,自恋流行病在恋爱关系中的一种文化层面表现就是毫无承诺的关系的流行。他们看到,约炮、床伴这些没有感情的关系等正是自恋的产物,很多人甚至把约炮看成是争夺控制力的自恋游戏。在《自恋时代》中,他们援引了杜克大学大二学生汤娅的话,她非常喜欢在做爱之后立刻从床上跳下来,她知道这样做“不仅会让男人觉得很无力,而且会让我产生一种快感”。
根据关系中兴趣较低的一方拥有较多权力的“最小兴趣原则”,自恋的人确实常常在一段感情当中有好处。但是长远来说,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自恋者总是在满足自我。在自恋者这里,如果一段关系中的对方不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加强自己的资本,自恋者便会将其抛弃——每个花瓶都是可以被下一个花瓶替代的。自恋者期待对方为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如果付出不够,那么——“你值得更好的”,就可以换下一个了。只追求舒适和刺激,而没有痛苦和激情,自恋者就是这样展开了他们精于计算的爱,而磨灭了真正的爱。
参考文献:
《加入PUA后,我再也学不会恋爱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4988
【专访】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爱是利己的相反面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751672.html
《自恋主义文化: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著 陈红雯 吕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
《自恋时代: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美] 简·M.腾格 / W.基斯·坎贝尔 著 付金涛 译 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9
《雄性衰落》[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库隆布 著 徐卓 译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4-1
《爱欲之死》[德] 韩炳哲 著 宋娀 译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