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说当中,西门庆和潘金莲是“风流成性”、“水性杨花”的典型代表。但出轨在人类的历史中由来已久,从没有显示出任何减少的迹象。难道“朝三暮四”、“吃着锅里的望着碗里的”,而且“死性不改”是人的天性?
肯塔基大学心理系的内森-德维尔(C. Nathan Dewal)等人在2011年做的研究试图从依恋类型的角度探讨出轨。
>>>> 有些人注定风流成性,水性杨花?
依恋是发展心理学中历史悠久的研究主题。幼儿期的三种主要依恋类型(参见表格1。编者注,常使用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抵抗型——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们日后的心理发展。这在心理学领域之内早已被广泛承认。
有些心理学家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抵抗性。也有按照四种类型的分法: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抵抗型。
安全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回避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焦虑—矛盾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反抗型依恋
反抗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因此,在孩子的信号和母亲的情绪表达间常表现出不一致。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概念本身来讲,依恋是天生的一种气质(可以理解为性格的一种),而且是后天相对稳定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某种依恋类型的人倾向于出轨,也就等于说某种人天生,而且一辈子都容易出轨。鉴于依恋在预测很多成人心理特征方面都很成功,比如不安全型依恋特征与后期问题行为的关系,依恋类型与建立人际关系能力之间的联系等等,那么德维尔等人的研究是不是就能说明某些人注定“风流成性”、“水性杨花”呢?
>>>> 高回避依恋者更易出轨
德维尔先给参与者测量了一下他们回避型依恋和抵抗型依恋的程度,然后想尽各种办法来测量他们出轨的可能性。
最简单的是要求参与者直接回答对出轨的态度;这还不够,参与者要对电脑上呈现的吸引力程度不同的异性照片尽快反应。比如对于男性参与者来说,如果对美女的图片反应更快,就说明他对美女有更多的偏好,从而间接地说明他有更多的“出轨”倾向。
除此之外,实验者还会要求参与者想象一位不是自己恋人但很有吸引力的异性,然后要求参与者回答被这个想象中的异性吸引的程度,想要和他(她)交往的程度等等。用流行而又通俗的语言来说,这是在测量“意淫”水平。6周之后,要求参与者再一次回答这份问卷,并将两次测量之间的增加值作为“出轨”水平的指标,分数提高得越多,“出轨”倾向越高。
在相隔的6个星期中,参与者会两次被询问到与不是自己恋人的其他异性发生了多少次(准)性行为(亲吻、拥抱或者性交);
为了让“出轨”的测量更精确,实验者还要求参与者在6个星期之内每天记录过去24小时之内想要去舞厅或者聚会去见异性的欲望的强烈程度。
经过这一番辛苦地实验,研究者终于发现了一些高回避依恋者与低回避依恋者之间在不同指标上的差异:前者比后者更倾向于出轨。
>>>> 回避型依恋者对感情的态度不认真
但出轨不意味着玩弄感情,也许这些回避型依恋的人可以同时认真对待多份感情?
为了检验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研究者进一步测量了参与者在恋爱关系当中的承诺水平,将承诺作为检验认真程度的操作性标准。他们将数据纳入到统计模型当中后发现,回避型依恋者在恋爱关系当中做出的承诺水平明显更低,而正是由于较低的承诺水平导致了他们容易在恋爱关系之外发生出轨行为。
从更具有逻辑的角度来讲,人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出轨”的诱惑,往往是依赖于在恋爱关系当中建立的承诺。换句话说,责任感增加了抵御异性诱惑的免疫力。回避型依恋者因为其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对于承诺感到不舒服,因此在亲密关系当中的承诺水平较低,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难以抵御有吸引力异性的诱惑。
>>>> 别给出轨找借口
其实,依恋类型与爱情之间关系的研究过去也有很多。有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者更容易卷入到短期的以性行为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当中;还有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者难以通过性行为来增加情感上的亲密度(就是说所从事的性行为大多数是肉体上的愉悦而非情感上的投入),甚至更多地表现出不诚实的行为。
最后要澄清一点:该研究绝不是说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为了伤害自己的恋人而出轨,也绝没有道德批判的意味。一方面他们的依恋类型,作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使得他们更难做出承诺和享受爱情当中的亲密感;另一方面现实当中总是充满诱惑,正所谓男(女)朋友“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在同样强烈的诱惑面前,由于性格原因而迟疑做出承诺的人就会相对缺乏抵抗诱惑的韧性,而有更大的可能性出轨,这就好像天生免疫力低下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更容易感冒一样。
不过,没有哪种性格会使得一个人注定不忠实于感情,出轨这种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社会压力和个性特征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编译:康德的彼岸 来源:果壳网
幸知在线对部分内容进行整理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