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早死不敢远嫁的独生子女,为何总是“伤不起”?

我们这一代,竟然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这该是怎样一种神奇的体验呢?

文/葛佳慧 邓倩茹

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二胎政策放开了,我们的朋友圈也被“二胎”刷屏了。

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而我们这一代,竟然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这该是怎样一种神奇的体验呢?

只愿报喜,不敢报忧

父母总是在独生子女身上寄语全部的期待。“我们这么辛苦工作还不是为了你呀!”、“我们赚的钱以后都是你的!”……身为独生子女,我们焦虑,因为我们是二老唯一的希望。身在外乡读大学,告诉父母一切都好。

X同学这几天有些感冒,嗓子哑了,不敢给家里打电话,怕爸妈发现自己病了而担心。因为就在去年,在电话这头告诉妈妈自己病了之后,妈妈二话不说买了最快的车票赶到了学校,包里装着药片,药水,还有孩子最爱吃的零食……X同学虽然高兴,但更多的却仍是羞愧,毕竟自己的一点小病竟让母亲大老远地赶过来照顾她,作为子女实在是不称职。于是,她之后再也没有把生病的讯息传递给父母,让他们关怀挂念。

最好的伙伴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没有哥哥姐姐可以撒娇,也没有弟弟妹妹可以逗玩,于是我们只能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有独生子女的每家每户都格外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旦考砸了,妈妈总会说,你看看隔壁家的XXX,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好好跟人家学学!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让我们整天与“别人家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在很多人眼中,独生子女会自然而然地让人想到“难相处”、“脾气差”、“自大骄纵”等等的负面形容词。在他们的观念里,独生子女拥有太多的溺爱和娇宠,习惯被父母捧在手心上,总是认为别人的好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人们对某些事情通常只会抓住共性,尽管每个独生子女会有不同,但他们却习惯将独生子女看成是共性的一员而非个性的全体。因此,这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莫须有的“罪名”,实际上是对独生子女这群人的精神伤害。

不敢早死,不敢远嫁,还有未来呢?

我们享受着独生子女完完全全独占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明白自己不必处于兄弟姐妹间不可逃避的“被比较”命运之中。但于独生子女而言,“独”意味着独占、独霸,同时也意味着孤单。

有时候,外界的羡慕并不能使他们获得孤独感的缓解,甚至还会引申出各种“孤僻”、“不友善”的形容。“我们虽然有堂兄堂姐,感情也很好,但还是很羡慕有兄弟姐妹的他们,感觉毕竟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有一个哥哥,可以保护我,不让我那么孤单”,“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只能开着电视机,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面热闹的声音,假装不孤单”……这些大概都是独生子女的感概吧。

父母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适合倾吐的对象,所以兄弟和姐妹在人的成长中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独生子女缺少了这些来自兄弟姐妹的关怀,所以在情感上往往更敏感也更脆弱。

不可否认的是,独生子女的未来要背负更多的家庭责任。“父母把他们最好的爱都留给我一个人,我怎么也还不起”,“不敢远行,不敢离开家,更不能死,只想在父母身边,因为他们只有我了”……独生子女面临的赡养压力并不小,很多时候考虑事情或者做决定,总是会把家庭因素放在最前,他们没有办法轻松地谈论起自己的未来,因为在这之前,永远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我们竟然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这句话成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鸣,无论是“竟然”,还是“唯一”都让人心酸。终有一天,这个群体将慢慢淡出众人的视线,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同时,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必须继续将这份孤独延续下去,这大概是一道永久的不可愈的伤。

(图片来源网络)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