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斯顿
过去的2019年汽车行业有很多属性,既是车市寒冬愈演愈烈之年,也是民族车企产品向上之年。与更久之前的情况不同,无心另立品牌的自主车企,在产品端推出PRO、MAX等升级版本侵占市场份额,此做法犹如良方妙药,许多新车随即收获了相应的好成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三四季度交替的一场MAX和PLUS大战,当事双方分别为荣威RX5 MAX和长安CS75 PLUS。
彼时被上汽寄予厚望的荣威RX5在经历2017年2.8万台单月销量峰值后,成绩每况愈下,最终徘徊于月均万台左右。这款曾狰狞目视哈弗H6的主流SUV若就此折戟,会让荣威陷于被动,毕竟RX5在2019年占品牌销量20%,它若有失,上汽将元气大伤。
于是,上汽紧跟市场步伐,迅速推出全面升级的荣威RX5 MAX,一方面通过升级实现换代进而加码产品力,另一方面能有效落实自主品牌并不擅长的高(新)低(老)搭(同)配(堂)。
不过,本想依靠RX5 MAX牢牢站稳主流SUV市场的荣威没有想到,伏兵会比追兵先至。去年9月,长安以同样手法推陈出新,CS75 PLUS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荣威RX5 MAX的出现,没有对RX5的销售体量产生影响,而MAX版本的冲击力的确很大,这让RX5系列的月销得以站上两万,也让上汽重拾主流SUV细分领域的信心。
但与此同时,CS75 PLUS的成绩更让厂家振奋,至去年末共销售7万台,平均单月1.7万台,新车出现反而带动了CS75本尊的销量走高。今年2月,各销量统计平台开始针对CS75和CS75 PLUS进行区分统计,极寒之月的销量足以证明,长安CS75系列与荣威RX5 系列之争中,前者全线告捷。
不难发现,长安需要核心技术+明星车型的共振效应来以点带面,尽管长安在SUV领域已经做到产品极致细分化。
那么轿车领域呢?
从去年9月至今,长安汽车SUV产品销量占比高达79.82%,逸动家族和睿骋销量低迷,对于品牌层面的贡献可谓杯水车薪。
尽管大多数自主车企都挣扎于SUV红海,导致轿车和SUV销售比例失调,但相比之下上汽的销量结构要健康许多。
根据下图可知,上汽品牌销量前8车型中,轿车和SUV各占一半,其中SUV销量占比58.35%。得益于荣威i5的平稳输出,半年内上汽卖得最好产品居然是轿车,在RX5 MAX近期极强的营销攻势下,这恐怕要超出部分读者认知。
与此同时,上汽于新能源领域遥遥领先于对手,Ei5和Ei6的7%销量贡献虽不惹眼,但却是壁垒般的存在。
毫无疑问,这两份成绩单中,二者的唯一差别显然是荣威i5造成的。长安或许认为,自主轿车中就不允许有这等牛逼的人存在,逸动PLUS的出现,验证了这种思路。
逸动PLUS增配了吗?
先要说明的是,升级后的逸动PLUS与原款车型动力别无二致,依旧是1.6L自吸和蓝鲸NE 1.4T引擎,变速箱方面也毫无改动。
在消费者关注较多的丐版上,PLUS车型增加了胎压报警、感应后备箱、远程启动、3.5英寸液晶仪表以及手机投屏;于次低配开始增加了LED大灯、车窗防夹手,但也从这一版本开始,鸡贼效应显现。
比方说,把同为8.99万的PLUS自动豪华和原款自动先锋同框,新车虽长度因新套件增加2公分,但发动机扭矩降低8N·m,变速器减掉了运动模式。功能性配置方面,新车取消了后排杯架、6扬声器、主动刹车和ACC自适应巡航。
换言之,3.5英寸液晶仪表、远程启动、驾驶位一键升降、手机投屏是通过牺牲上述配置换来的,相信你感受到远近光一体式LED的夜晚开扬感时,心在滴血。
再拿同为10.39万指导价的顶配对比,新车增加了全景天窗、360°环影、后排比例放倒以及后座出风口。但与此同时减掉的配置有前后排头部气帘、发动机启停、道路呼叫救援以及带负离子的空气净化系统。
根据配置增减逻辑可以看出,顶配PLUS车型更注重感官上的体验,也就是更注重消费者看得见、摸得到的,而削减掉的配置会影响整车安全性。
应景的是,根据网上资料显示,自3月6日预售开始的16天内逸动PLUS订单破万,这是长安家族PLUS化后的又一场胜仗。目前逸动PLUS已然实现高开,但在极为细腻的增减配置逻辑下,能否摒弃性价比更高、配置更实惠的现款车型而单独高走还不得而知。
或许长安认为,在销售体量本就不大的轿车市场,声量意义远高于其他,能让新车以PLUS之名带动现款销量也不失为妙棋。
然而,无论配置增减与否,都是根据自家现款车型而言,那么逸动PLUS真正对手是谁?
痛锤荣威i6?
先要说明,长安逸动系列本身的「配价比」极高,这是新款上市要考虑成本均衡投入的最终原因。但无论怎么改,长安汽车通过逸动PLUS顶配打荣威i6中配的思路都显而易见。
以10.39万的逸动PLUS顶配和11.98万荣威i6 PLUS 双离合旗舰版对比,逸动PLUS的一切配置都很具针对性。
安全性方面,逸动PLUS顶配带有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LED大灯,i6 PLUS没有;
舒适性方面,有可开启全景天窗、真皮方向盘、感应后备箱、自动空调,i6 PLUS没有;
交互性方面,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语音交互并带有OTA升级,i6 PLUS没有;
性价比方面,两款车型终端参考价大致相仿,甚至逸动PLUS还低那么一点。
冤冤相报何时了?两强对决,逸动PLUS在各项指标中都领先了一丢丢,低价打高价尚且如此,若平价对标的话,优势并非只有那么一点点。说白了,逸动PLUS总会拿捏住对手的细分配置架构软肋,通过价格对其一顿猛攻。
总结
如果把去年看作自主品牌集中PRO化、PLUS化的元年,那么未来还会有百般升级车型出现,这种通过升级进行产品力互啄的现象,难免会衍化成一场耗时耗力的持久战争。如此下去,自主品牌的展厅哪能容下这么多尊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