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定强制性标准,街边小吃要变土豪菜?

以行政力量为美食加上桎梏而打造出的城市名片,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文化的加工与侵蚀。

22日,首届扬州炒饭全国邀请赛上正式发布“扬州炒饭”新标准,要求菜品在形态上达到米饭颗粒分明,晶莹透亮。色泽上要红绿黄白橙,明快、谐和;口感上要咸鲜、软硬适度,香润、爽口;气味上要具有炒饭特有的香味。而在原料方面则需以特等籼米饭、鲜鸡蛋为主料,以水发海参、熟地方鸡腿肉、中国火腿肉、水发干贝、上浆湖虾仁、水发花菇、净鲜笋、青豌豆共8种材质为配料。(中新网10月23日报道)

受迫于五花八门的食品安全问题作祟,制订越来越多的流程标准无疑成了监管部门亡羊补牢的有效工具。先是应“苏丹红”而生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接着又是“配送冷链不过关”逼出的食用乳酸菌检验标准...而现在,连凭手感添油加醋的炒饭都有了标准,看来火锅商的底料秘密也离着曝光不远了。

我们似乎可以把这种行为认作成地方决策者在城市特色维护上的挣扎。因为在“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城市文化,如老建筑、老村落等等,往往最容易被人为摧毁。而深耕于市民生活的饮食习惯,由于其强大的依附性和场景化特点,是好保留且无需成本的。所以在官方看来,具有地区特色的食品就有了成为地区形象代表的潜力,而炒遍全球的扬州炒饭便是典型的积累了足够多国际影响的金牌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100多个国家华人餐馆都在供应扬州炒饭。扬州市相关部门将会给部分地方餐饮企业授予《扬州炒饭标准制作指定单位》的称号。

然而问题在于,把巩固城市形象的希望寄托在一盘热炒身上,中国人吃货的美名岂不是要流传千古了?而拿强制性的标准去卡个性化很强的厨师烹饪过程,甚至委托质监局去定期检查,摘掉不按标准炒饭的企业授牌,又会极大压缩经典菜的创新空间。类比川菜鱼香肉丝,把笋丝换成土豆丝的店家难道也要摘掉川菜馆的招牌?再说,标配了海参、干贝和虾仁的扬州炒饭,它的价格必然也无法像从前一样亲民。把平民化的美食改造成景区范儿的土豪菜,这一锤子的买卖,最后留给客人深刻印象的是口感还是价格,恐怕很难说。

以行政力量为美食加上桎梏而打造出的城市名片,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原生态文化的加工与侵蚀。即使摘掉大多数人“吃货+屌丝”的有色眼镜,相信他们也会希望质监局、食监局去管管更需要管的事儿。

(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周婧)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