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剧为何难脱“悬浮魔咒”?

导演、演员、道具、灯光等每一个部分差一点,最终造成了职场剧的整体悬浮。

《安家》剧照

作者 | 星星

3月剧集市场,几部都市职场剧挑起收视重任,具有话题性的职业聚焦,有着丰富经验的导演、编剧操刀,搭配被圈内圈外认可的演技派演员,几部都市职场剧在万众期待中被缓缓拉开,而如今面对6.2、3.9的口碑,显然未达预期,甚至导演、编剧、演员等人的能力水平,也被观众重新审视。

这不仅仅是今年才出现的个例,去年《精英律师》在播出时,对于律师这一行业的速写的真实与否,便出现了不少的争议。演员、导演、编剧一时处于风口浪尖。往前回溯,《创业时代》《谈判官》等大多数都市职场剧的命运,似乎都如出一辙,争议声盖过内容本身,有口皆碑的寥寥无几。

而观众对于职场剧不买单的原因也一直围绕着:人设、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差别较大,谈情说爱占据大量篇幅,现实生活中的职场深度未能展现......对此骨朵在和文学策划、编剧、导演交流时发现,都市职场剧的生长一直都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横亘在编剧与观众之间的枷锁,是两者对于真实感的不同判断标准,而编剧对于职场感的缺乏与带着镣铐跳舞,制作方的不甚明朗,演员演绎与导演把控的不到位等,环环相扣,让都市职场剧一点点走向“悬浮”。

回应质疑:悬浮与否,理解不一

编剧的行业知识不够硬,被认为是职场剧悬浮的顽疾,而此刻,面对众多一线编剧通通陷入悬浮“魔咒”,大家对于职场剧是否是编剧滑铁卢的讨论也愈来愈激烈。而相对于圈外的热议,圈内人对于“悬浮”显得颇为冷静。

“这些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可能在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观众都觉得有些不真实。”文学策划、编剧、导演都和骨朵表示。

早前,《精英律师》曾因为剧中的“知识产权法”,并未在识产权范畴内的法律条文中找到,一度引发热议,编剧陈彤也曾解释,其在创作时就曾向法学专家求证,而该法规确实曾经草拟过。同样《安家》在播出时,面对观众对于中介为客户设计装修的质疑,编剧六六也曾回应称,这些是在房产客户中找到的真实故事,并不是大家不知道的就不是真的。

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想象力嫁接,来源于生活的职场剧对于观众来说更加熟悉,也让其面临了更多人的“审判”,“是否与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大多数事件相符”,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判断标准。因此不少观众面对故事情节中的“不符合常态”,都会觉得不够真实,对于观众来说,职场剧应该与现实生活相似。

职场剧应该向现实靠拢,但与此同时,编剧们也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在剧本中所展示的写故事能力,人设的独特、矛盾冲突的搭建,依然是衡量剧本好坏的重要标准。编剧梁玲(化名)青睐于在大量采访与资料查询中,寻找较为不普通的细节,将一些非常态的细节揉进剧本中,并将其放大,以塑造故事的矛盾冲突与人物的错位感。这也是大多数创作职场剧编剧的常规操作。这并不能等同于虚构。

在了解中,他们也进一步向骨朵表示,他们基本上都会针对该行业进行调查,并聘请一些行业顾问,对整个剧本进行创作评估。在创作者的自我审查、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电视台的审查,以及广电等层层审查下,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职场剧尽可能地做到真实,避免专业性的基础错误出现。

观众想要看到“自己熟知的真实”,对于编剧来说,人物和故事还是要高于行业的表达,对于真实感的不同判断标准,一直存在于两者之间未能消解。如今面对大众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声,制片公司和创作者判断一部职场剧是否悬浮,除了在观众层面的反馈外,也有着自己的标准。文学策划陈静(化名)告诉骨朵,如果一部剧,挑不出巨大的有悖于职场本行业发展的逻辑bug,那么这部剧在基本的信息量这部分,便可以称得上比较准确。

写作“门槛”与“镣铐”

“虽然编剧与观众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场剧就没有问题。一线编剧可能错误会少一些,但是大部分的编剧在创作职场剧的时候,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职场剧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很多编剧,特别是年轻编剧很难驾驭。”梁玲认为。

陈静也表示,职场剧的创作是有一定门槛的。相对于其他题材,市场上的都市职场剧本很难找,好的本子更难找。

职场剧强烈依赖编剧对该行业的深度了解。人物的反应是否跳脱了正常人的基本反应,对于世界与周围人的态度,是否符合其职场属性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职场细节进行填充,这便要求编剧有大量的生活阅历与职场认知。

据了解,在我国的编剧行业中,大多数编剧都会尝试多个类型,专注于单一题材的寥寥无几。对于某一领域的认知基本上都停留在浅层,而在创作时,还要面临有限时间的压力,这些都导致创作做出来的内容不够扎实。

此时那些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的编剧,其职业优势得以凸显。但陈静认为,虽然他们对行业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缺乏用好的戏剧结构搭建剧本的能力,同样不够精彩,而目前国内市场的大多数编剧都为职业编剧,只有少量的专业职场人转行而来,因此想要依赖职场人撑起市场需求远远不够。

相比于身处该行业十几年的从业者,编剧确实理解的不够深刻,但另外一方面,大家也都向骨朵表示,在一些政策的限制下,任何一个职场剧都要接受该行业的审查,编剧面对这类行业业态的问题,大家都不敢过多去展现,因此也导致了该行业专业人士认为职场剧不够深刻。

剧集终究是造梦的艺术,而拨开云雾向阳而生,是现实题材的底色,由于审查的严格,带着镣铐跳舞之下,编剧的人物塑造能力进一步被考验,而一些不够深入的编剧,往往会因为想要过度追求美好,最终塑造出的人物与故事情节过于单薄,在职场小白的一路打怪升级中,夹杂过多的“幸运与巧合”,让观众直呼“悬浮”。

面对专业门槛与政策限制的双重束缚,编剧的能力不断被考验。

都市“偶像”还是都市“职场”?

一直徘徊在职场与情感之间,走向偶像剧情节,也让职场剧被屡屡诟病。在了解中,骨朵发现,对于职场剧的理解,何为真正的职场,片方在前期操刀时,是否将其完全按照一部职场剧的模式进行打造等问题,都并不清晰。

“我并不知道资方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戏叫职场剧,可能因为剧中更多写职业生活,观众便会以看待行业业态的标准来看职场剧。但是可能制片方在做这样的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配给行业业态。或许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朝着一部职场剧的方向去做。”编剧高璇这样理解。

年轻导演张萌也表示,很多制片方对于片子类型的定位不是特别清楚,加入一点偶像、加入一些甜宠,或者把人物相聚,不仅仅是都市职场剧,任何一个类型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

如何界定职场剧?大家都认为,展现行业业态,主要矛盾、人物的价值选择,乃至面对困难时的一举一动,都应与其职业属性密不可分。这才能真正称之为职场剧。但若按照此标准衡量,能真正称之为职场剧的并不多见。

而近两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年轻用户一直成为各大制片方瞄准的主要受众,他们操作鼠标,掌握着播放量与口碑,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博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不少制片方更是选择加大情感部分,弱化职场内容,催生了情感戏的爆发。

职场与情感是生活的常态,不能把情感戏从职场剧中完全抽离,但要合理分配比重。在编剧高璇的理解中,一个职场剧至少做到40%写职场业态,60%写情感生活。或者50%写职场业态,如职业选择的矛盾冲突,价值观的纠结等,这样的一个配比。现在可能国产剧给这个行业业态最多只做到了30%。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感情线的拉长,职业属性与情感线也未能完全融合。一幕幕披着白大褂、穿着西装谈恋爱,让职业成为人物的附属品,职场剧的专业性,受到愈来愈大的质疑。

制作方对于职场剧的定位不清晰,而为了适应市场拉大情感内容占比,但却未能很好的将职场与情感融合,我国职场剧尚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多项元素的助推

在采访中,提到《精英律师》《完美关系》《安家》等几部一线编剧创作的剧集,身为编剧的高璇都给予了认可,基本上没有出现太多逻辑上的bug,丝毫不怀疑他们的创作能力,都是非常认真的创作者。

陈静和团队小伙伴在交流时也发现,相比于观众,圈内人对于都市职场剧的讨论更为冷静:《安家》里职场故事的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尤其男女主人公在专业层面的一些设计;对于《完美关系》里的公关案例,一些单个的故事和人物的塑造到位,虽然职场案例发生后,主人公处理的时间线等各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疏漏,但这些疏漏可能是编剧的失误,也可能是拍摄上导致的一些问题。

对此,身为导演的张萌也表示赞同,在一部职场剧中,作为主要内容负责人的编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任何一部剧都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而导演、演员、道具等都影响着剧集的最后呈现。一部剧的好坏,除了编剧之外,导演与演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单薄的人物出现,与演员的表演密不可分。编剧塑造了人物的台词,而语气、眼神、动作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才塑造出了人物的整体性格,演员永远是电视画面的主角,其功课是否充足,是否能够做到实体考查,在念出台词的时候,其面部反应与语言动作是否合情合理,这都需要演员做足基本功。特别是如果本身剧本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演员再度泄力,最终很难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有时甚至每个群演的表现都会影响剧的成色,一个北京胡同的场景里面,一群“老北京人”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让人跳戏。而这样的剧集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视觉的表现方式,导演对于灯光、道具的把控都对于营造代入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正常的职场环境,有着正常的早晚变化,而一水的平光之下,带入感自然就差些。”张萌解释到。

近两年,当服化道成为收割观众的重要元素,不少剧组为了营造视觉享受,而忽略了真实的呈现。一个北上广的打工族,住在一个类似五星级酒店式的出租房内,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很多都市职场剧及现代都市的故事中,面对这样不和逻辑的画面,观众的质疑声随之出现。这些都非编剧所能掌控,而是美术、道具等整个剧组,在落地执行时的误判。

导演、演员、道具、灯光等每一个部分差一点,最终造成了职场剧的整体悬浮。

一部好的职场剧,编剧需要深入了解,创作团队也需要不停地与目前主流社会、职业社会深度挂钩,在打造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通力合作,每个环节把控完善,才能让职场剧走出“悬浮”魔咒。

如今,对于职场剧的悬浮讨论尚未停息,虽然都市职场剧大多都屡战屡败,但始终是刚需,而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的职场剧,在各种元素的影响下,摸索前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