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季文丹
2019年11月16日,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以1100亿美元净资产超过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成为重回世界首富。
当媒体问盖茨重回世界首富有什么感受时,盖茨调侃道“显然我捐钱捐得还不够快”。
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捐出500亿美元之后仍榜上有名。
或许是为了实现全球富豪榜名次下降更快的小梦想。美国当地时间3月13日,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同时辞去微软和巴菲特旗下投资公司的董事会职务,从商业领域全身而退,投身于慈善事业。
富人为何对慈善情有独钟
前有马云提前退休,投身在环保、女性创业、中小企业发展等公益工作,后有比尔盖茨全身而退,致力于全球卫生健康发展、教育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慈善事业。
除了不恋权、不恋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因素,在公司壮年主动退出,完成接力,也是一种眼光和战略的选择。
后继有人,前途明朗是前提
在古代,一个没有选好继承人的好皇帝不是真正的好皇帝。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商业帝国,创始人们也早早地在为自己打下的江山“计深远”。
马云为退休准备了10年,比尔·盖茨2000年辞去微软CEO职位到现在全身而退也已过了20年,只有事业后继有人,企业找到新机遇,才能让“旧壶装新酒也香”。
以微软为例,经历了移动智能手机业务的失败和PC销量连续七年下滑的危机,微软新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终于为微软找到了新核心业务——云计算。
微软2020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公司当季营业收入为3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3.65%,其中智能云部门占集团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比尔·盖茨表示,“伯克希尔公司和微软的领导层从未如此强大过,所以现在是采取这一步骤的时候了。”
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寒暄话。
盖茨放心地退出了微软的舞台,但微软也找到了新舞台。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从事慈善让富豪们“退而不休”。
虽然富人常用个人慈善基金会的名义从事慈善事业,但创始人与企业早已人们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马云依旧在黄金席位观看淘宝双十一盛况,比尔·盖茨的基金会也是微软宣扬民主、关爱的名片,扎克伯格基金会的正负面新闻也影响着Facebook的股票走向。
更实在的是,施善者个人在公司拥有的股份是做慈善的基础。
时隔两年,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重回世界首富,是因为他持股的微软等公司的营收状况有所改善。
2020年,退休之后的马云财富不降反增,以15%的财富增长,在《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位列全球第21位,比去年上升一位。
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
关于慈善,如果说中国“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是一种道德上的勉励,在国外,慈善事业是个人、企业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尊重的一种表达方式。
根据马斯论需求层次理论,如果金字塔底层的需求都已经得到满足,只能去塔尖寻找“自我实现”。
根据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巨富》书中的观点,当巨富的生意已经全球化,他们的身份认同自然也是全球化的。同时,他们的利益遍布全球,那么他们也就关心全球的每个国家的事情——于是,他们也胸怀全球的慈善事业。
对富人慈善叫板or叫好
这个年代,慈善并无门槛,不管你是否拥有丰厚的财富都可以做慈善,但富人做慈善总让人觉得心怀不轨。
最常见的观点就是认为富人开设慈善基金本质是为了避税。
按美国法律需要缴纳税率约50%的遗产税,也就是富豪百年之后他的儿女只能继承到全部财产的一半,但如果将资产转移到慈善基金会再交由儿女管理则无需缴纳任何税款。
特别是克林顿基金会,成代代相承的工具被曝光;扎克伯格夫妇创建有限责任公司来打理他们的捐款的行为后,关于富豪慈善捐赠的评论和质疑越来越多。
那对于富人慈善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富人的真正义务是纳税。富人帮助穷人的体现,是富人纳税远多于穷人。而这些税款,应该通过政府的调配,去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相比之下,富豪们的善款也只像沧海一粟。
但在资源分配不均的资本主义国家,富人慈善对某一群体、某一领域定向帮扶,效率更高。
另外,我们对于富人的慈善还是要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慈善的本质是一种公益行为,我们不应过多地以有色眼镜看待。
无论是“裸捐”、捐赠股权、建立基金会,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来做慈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基金的运作,在运作层面上,公众的理解、参与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结语
富人做慈善也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富人心态”,但比起土豪式的财富占有和挥霍,通过慈善行为让财富重新流向社会才是现代企业家该有的胸怀。我们也期待更多中国富豪加入慈善事业,少一些“富二代”,多一些富人公益。
部分资料参考:知乎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