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概念火爆却无货可卖,小米真的是在做饥饿营销吗?

小米有时候的饥饿营销是迫不得已,是拿不到货的无奈之举。却被自己或一些人冠以“饥饿营销”的美名,坏事却变成了好事。这是真的吗?

文|家电魂 望博斋主

互联网企业的营销思路,确实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

作为以营销为导向的互联网企业,小米进入消费电子领域的十年间,在营销上的表现令人瞩目。否则,也不会在十年间规模就超越很多传统企业,甚至还有过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

可见,小米在营销上确实不一般,让传统企业望尘莫及。

一般业界人士认为小米营销有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超低的价格。就是价格具有贴地飞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极致的概念,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追求欲望。

实际上,小米还有一个高超的营销手段。就是被业界始终看做是扑朔迷离的“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指企业或者卖方有意控制产品供应的数量,以期达到货物的供不应求 “假象”,从而通过调控供求关系,激发用户购买的欲望。

在小米以往的营销中不难发现,小米发布会上发布了一些概念性产品,概念极为吸引人。用雷军的话说,那是极致的产品。

实事求是讲,小米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设计还是有着适合年轻人的简约、大方、时尚的特点的,否则也不会聚会那么多的米粉。

可是,发布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经销商拿不到货来卖,用户消费者更是只听媒体上的宣传。好产品让商家、用户望眼欲穿,急迫加剧了想得到的心理。

这种利用人的本性,越是少越想要拥有的特性来激发购买欲,是互联网企业常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雷军的小米对此应该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不过,也有人质疑,小米根本就不是主动的去应用饥饿营销,而是货物供给不上的无奈之举。

原因就在于小米自诩值得骄傲的低价策略。

小米的低价是有目共睹,确实能够吸引一大批拥趸者。

不过低价策略导致的结果是小米的积累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源向上游供应链下订单采购。

要知道,虽说不论手机行业还是彩电行业,上游制造业都是产能超过需求,只要来订单轻易是不会放的。但是,供应链是很现实的,谁家给的钱多就先给谁家交货,给钱少的只能先等着。

小米拿不出相应的资源,在供应链就没有话语权,量大也没有用。

更不要说情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罗永浩曾经的情怀忽悠了很多人,不过那只能是一时,不可能长久。罗永浩的结局就不要讲了,路人皆知。

营销是小米的长项,凭借低价和冠以互联网名头的营销,小米确实有过超常规的发展。手机,小米已经是全球TOP品牌;电视,小米已经跻身国内出货量前茅。

但是,小米的营销并没有得到行业的首肯,诟病之词频频闪现,令小米难以像华为那样成为令人尊敬的品牌。

关键在于没有钱,营销靠的是高管们打嘴炮,靠高管们亲自下场口嗨,甚至还经常打脸。

不是高管们水平不行,就是没钱,没钱,就直不起腰。

钱从哪里来,要从产品的利润里来。小米卖的最火的产品不是趋向高端的产品,而是那些并不赚钱的大路货。

况且小米把摊子铺的很大,美曰其名生态链!

但是,小米的体系和定价策略已经否定了这种能力,毕竟这是一个业界自己都是说利润薄如纸的行业。

仅仅靠承诺是赚不到钱的,代理商们没有利润也是朝夕片刻,来来去去似跑马灯。

回到主题——小米的饥饿营销。

小米在发布会上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这个是肯定的。小米发布会确实有一些亮眼的产品,但在发布会后代理商拿不到这些产品,用户在市场上买不到心仪产品。

很多人把这解读为小米在实施饥饿营销,以此来吊足经销商和用户的胃口,形成市场上的热点。

但是有没有人想到,背后是小米的出价不具有优势,制造商把同样的产品给了出价更高的品牌。

毕竟,一方面,小米自身是没有制造能力的,产品是靠向上游制造商下订单才能够实现产品的拥有;另一方面,制造商不是某一家御用的,同等条件下制造商是有劣后选择权。

因此,小米有时候的饥饿营销是迫不得已,是拿不到货的无奈之举。却被自己或一些人冠以“饥饿营销”的美名,坏事却变成了好事。

不过,在业界,在营销界,还会有人再去盛赞其实是无货可卖的“饥饿营销”吗?

当然,小米的低价大路货是可以满足市场的,否则小米电视也不会成为电视行业出货名列前茅的新晋品牌。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