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是一种“中国病”

国人喜爱“造运动”,黄金周就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式休闲,如同各类严打、反腐、政治学习一样,食之乏味,却弃之不舍。

作者:何莽

韩国人热爱改造五官,中国人热衷改造运动。扫黄、打黑、政治学习等,皆要声势浩大,成果卓著,甚至要为各类运动起个代号,办个仪式。就连休假也要打造成运动,还起了个“黄金周”的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病”。

黄金周=垃圾日+拥堵日+···“黄金周”历来为人诟病:全民出行导致交通拥堵、景区爆棚、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下滑等乱象,消费体验极差。不仅如此,长假过后景区、道路更是遍地垃圾,称其为“垃圾周”实在名副其实。

即使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被寄予厚望的历史任务,黄金周也没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实际效果不过是改变消费时点。如同经济鸦片,一针兴奋剂之后,是长达数月的淡季,设施、人员都被闲置,不仅未实现规模经济,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黄金周不仅制造垃圾,还扭曲了居民正常的消费观,甚至降低了人们的日常消费能力。居民年消费额度主要由家庭年收入来决定的,在收入增长有限情况下,年消费额并无多大增长空间。黄金周让居民集中消费,花高价购买低于平日消费体验的系列产品,会导致居民压缩日常消费额度,又无法获得的应有的服务和消费体验。

动机不纯,黄金周畸形生长上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为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国务院于1999年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是为“黄金周”。

由此可见,政府当初启动黄金周,就动机不纯:不以增加劳动者休闲时间为出发原点、却以拉动消费作为主要目的,实际是本未倒置。原想以“假日经济”拉动内需,却不知“假日”与“经济”是一对矛盾体。“假日”就应回归“休闲”和“度假”本身。

同时,我国的休闲度假产品存在先天不足:旅游景区的容量有限,旅游休闲的供给能力弱,根本不具备接待井喷式假日需求的能力,使得黄金周中游客掷了“千金”,却没得到应有的假期体验。

黄金周如同一个不幸的孩子,父母生他时就动机不纯(并非自由恋爱的结晶,而是利益婚姻的产物),加上成长时营养不良(没有足够的度假休闲产品供应),未能成才,反成“垃圾”,也就不足为奇了。

“垃圾周”为何不能取消

“天下苦黄金周久矣”,那么,黄金周是否已失去存在意义,应予取消?言者以为,现在还不是时机。

目前,我国所谓的带薪休假、年假制度,只是少数精英们才能享受的福利,普通白领及工薪阶层,能够在“黄金周”不加班就已经很感谢领导了。因此,黄金周一旦取消,全年无长假的人太多!换言之,在带薪休假制度还没有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取消黄金周,势必造成国民旅游休闲福利的损失,某种程度上,还使休假制度的改革失去了一定的外在压力。

取消黄金周和落实带薪休假可能存在一个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的过程,当黄金周没有熙熙攘攘人群之时,才是带薪休假已经落实到位之日,因为只有大多数人有了其它长假才不会出来挤黄金周。如果以落实带薪休假为借口取消了虽然垃圾的黄金周,其实是耍流氓!

中国病得治,你有药吗?

国人喜爱“造运动”,黄金周就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式休闲,如同各类严打、反腐、政治学习一样,食之乏味,却弃之不舍。

比如说扫黄、打非、打黑等各类“严打”活动:如果公安机关不集中力量搞雷霆万均的“运动式”严打,民间各类盘根错节的系网络,会不断腐蚀基层政法系统,办案效率低、治安环境差、黑势力滋生漫延等难以遏制的后果。可一旦开展“严打”,不仅容易扩大化——因追求战果而重判、错判产生冤案,并且总难逃“一轮严打、治安稍好、再持续恶化、进入新一轮严打”的循环。还有反腐,我国自九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开展了各类反腐运动,一轮赛过一轮,却越反越腐败,不反更腐败。再有各类政治学习,如“三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各类政治学习同样以运动形式开展,运动之后却鲜有提及。

凡是领导重视的,就以运动形式宣传;凡是重要方案,就以运动形式去执行;凡是重大问题,就以运动形式去解决。似乎只有通过运动来造势,全民动员、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成果才能显著。严打如此、反腐如此,政治学习如此,“黄金周”亦如此,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病候群。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