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对的可能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转向|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新书关键词:秘鲁传说、春秋隐士、饭局起源、和珅抄家、山羊皮主唱、天文馆简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朱洁树

《秘鲁传说》

[秘]里卡多·帕尔马著 白凤森 译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1

《秘鲁传说》是秘鲁作家里卡多·帕尔马的代表作品,共计十卷,书中讲述的故事自印卡时期始、到共和国时期结束,再现了三百年间秘鲁的历史风貌。这部书并不是一部有头有尾、由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巨著,而是以一篇篇独立的“传说”连缀而成。“传说”这种题材,是根据历史逸事和民间故事创作的一种讽刺性的短篇速写,它介于短篇小说、民间故事、讽刺小品和历史逸事之间。“传说”的出发点或借口,可以是一个事物、一句话、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人物传奇……例如“圣主圣地亚哥的马”“别给了你黑面包,还想要甜馅饼”“魔鬼附身的女人”。

里卡多·帕尔马是秘鲁作家兼学者,著有《秘鲁传说》《和声——一个流亡者的书》《西番莲》等。帕尔马生活在秘鲁的动荡年代,曾参与过反抗殖民统治的战斗,也曾在政府中担任公职。帕尔马曾担任秘鲁国立图书馆馆长,使毁于战火的国立图书馆重获新生,其间也查询搜集了大量图书档案,并从历史资料中发掘出大量题材。本书版本选译《秘鲁传说》一百一十五篇,是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再版,包括1959年白婴译本7篇,但也仅及原作篇目的四分之一,并不是全本。此书属于“后浪·西语文学补完计划”系列。

《隐》

赵松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2

现居上海的辽宁作家赵松推出了他的小说新作《隐》。《隐》是一部以《左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以当代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并不企图呈现全景式的春秋时代,而是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有一些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孔子、夏姬、子路等,也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人物,比如替哥哥去赴死的卫国公子寿、甘居柔弱之位的郑国公子兰、无欲无求的鲁隐公……他们与世无争却身不由己,或许是世俗评价标准下的“失败者”,但却成为了赵松笔下的主角。

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既有坚守周朝道德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也有毫无道德底限的破坏一切规矩的人。法国新小说派尤其是罗伯-格里耶对赵松的写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界面文化的“野生作家”访谈中,他将罗伯-格里耶尊称为自己的老师,从《空隙》与《积木书》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暧昧化语言中不难发现这种影响的痕迹。在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小说世界里,读者甚至会忽略人物的姓名,而沉浸于视觉的不断变化,时间的不断重叠,各种声音气息的不断融合。这一切就像发生在读者的想象里,或梦境里。

《饭局的起源》

[英] 马丁·琼斯著 陈雪香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0

为什么人类如此热爱饭局?在饭局上我们仅仅是在吃饭吗?在此书中,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千万年以来“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人类近亲黑猩猩分享一只髯猴,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的大型狩猎,农业起源之后人们在定居活动中的饭局,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宴会,现代大学教授们的晚宴……内容涉及古生物学、考古学、文献历史学、艺术史等,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人类喜欢组织参加饭局,以及分享食物如何带来人类的进化。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等,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

书中的一个例子是,汉布尔登山出土的牛骨和人骨见证了过往的人类飨宴,而这与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边缘地带”发生了共鸣,所谓的“边缘地带”不是日常生活的地方,也不是生火做饭、取暖的地方,而是一个举行特殊仪式的场所,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等。这些宴会是为了超越单个家庭的界限形成一种普遍的认同感,宴会也形成了不同网络的联结点,这些网络使距离更远的处于不同社会和环境的群体联系在一起。

《官绅的荷包 : 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

云妍、陈志武、林展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11

这本书分析了清代官绅的财富结构和经济生活,以“历史上官员的家庭资产结构”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与经济变迁过程。在书中收集的众多有关清点官绅财产的文献与资料之中,最核心的资料就在于“抄家档案”,作者认为,“抄家档案”与其他资料例如“分家书”相比,优点在于,它全面地穷尽了被抄家者的全部家庭资产,大到田地房产,小到日常用品,这种完整性是分家书及私人日记无法达到的。在空间分布上,抄家档案也涵盖中国各个地区,可以体现整个中国的情况。这有助于我们认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性质,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化的其中一个历史过程。 

关于家庭资产结构的研究,书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关于和珅家产的考证,在清代官员贪腐史上,和珅是最受瞩目的一位,同时也是家产之谜最难解的一位,迄今流传着白银二亿两、家产值八亿两等诸种说法。而和珅家产难解的原因首先之一在于:至今尚无一份令人信服的完整抄家清单,目前流出的各个清单可能只有一个来源——而这个来源也只是传抄本,并非出自权威档案,很可能存在任意更改和夸大其词。其二在于嘉庆皇帝在处死和珅之后并没有对其家产进行彻底深究。作者在对和珅的房产、田地、金银钱项、典当店铺及借出银钱、财物和仆婢人口的清点考证后,指出和珅家产并非二亿两和八亿两,恐怕不会超过500万两,换言之,和珅的财富被远远夸大了,想象和珅富可敌国可能只是民间传说。 

《君主与承包商 : 伦敦、纽约、巴黎的供水变迁史》

[法]克里斯托夫·德费耶著 唐俊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思想会 2019-11

捍卫公共利益与追求个人利益之间并非总是那么泾渭分明,这一点在供水资源管理中可见一斑。在这本书中,作者探究了19世纪的三个大都市,伦敦、纽约和巴黎的公共水网建设,探讨19世纪的资本和权力是如何进行博弈的。早于19世纪,私营公司便首发其端,并在水网创建和普及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也时时参与其中,可以说,此时权力与资本间,合作是主流。然而,尽管具有投资能力、专业技能和融资能力,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私营供水公司基本上全都消失了。

为什么这时候会出现公与私的分离?这样的分离意味着什么?如作者所言,正是在这种公与私的分离基础上,现代政治制度建立起来,权力获得其合法性。当然,权力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大众利益,从而明确地与私人利益划清界限。

克里斯托夫·德费耶是一名经济学家,曾先后在法国环境部、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法国电力集团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巴黎政治学院城市学院教师和研究员。

《欺负人的经济 : 资本逻辑竟然成为真理》

[法] 阿尔贝·雅卡尔著 黄旭颖译
新星出版社 2019-11

2013年,八十七岁的雅卡尔离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这样一段悼词:“阿尔贝·雅卡尔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雅卡尔,法国的遗传学家、科普作家,以及社会运动家。《欺负人的经济》这部书的标题,直译应当是,“我控诉霸道的经济”(2001年广西师大的版本用的就是此名),此书刺穿了资本逻辑下的种种漏洞,其中的观念现在看来都有些激进,却与我们当下全球的现状形成某种微妙的呼应。例如经济主义的逻辑让人们相信,市场可以凭借“看不见的手”实现自我调节,而实际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种族冲突、贫富两极、核武器威胁、天价住房、就业困难、粮食危机等现象倒逼我们不得不重新打量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经济学家通常将各种问题归结为发展问题,雅卡尔却给予我们善意的警告:我们面对的很可能不止是发展问题,更可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转向。

在这本书中,作者雅卡尔提出了一些似乎极为天真的主张:富国应替穷国出钱建立教育体系;提高石油价格,把收回的钱用于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看上去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实际上它们对应的问题,都是人类面临的迫切困难,这也与雅卡尔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一致。作为一位学者,雅卡尔热衷参加社会活动与教育活动,他的动机如他所说,“遗传学让我明白,把他人看成一种应该克服或消灭的障碍,只会导致自我的毁灭……当听到有人阐述不平等的论调时,我只能大喊 ‘说谎 ’。”《欺负人的经济》之外,“读库”推出的“阿尔贝·雅卡尔”系列还有《睡莲的方程式》和《给未出世的你》,前者提供了许多日常生活中许多可以训练思维的案例,后者对人类社会中的诸多现象进行了全景式的科学梳理——比如体育竞赛的荒谬和异化,技术跃进与人类的自我抹除等。

《漆黑清晨》

[英]布雷特·安德森 著 冯倩珠译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2

“山羊皮”乐队是英伦摇滚风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乐队之一,也是中国摇滚乐迷最早认识和热爱的摇滚乐队之一,年轻人们热情高涨地传唱着他们的《So Young》。《漆黑清晨》是“山羊皮”主唱布雷特·安德森的首部回忆录——也是他的第一本书,在本书中,安德森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1967年,在伦敦与布莱顿之间的小镇读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该书也对1970年代以降的英国社会作了相应的描述,而主题围绕着“失败”:幼年时期,他经历英国式贫穷带来的窘迫,挣扎在廉租房里、吃着色拉酱和廉价肉、面对被生活重压折磨的父母;成年后组建乐队与追求梦想的路程艰难而漫长,无人问津的窘境也一度让乐队前途未卜。在历经一次次的挫败、尝试与磨合后,乐队终于迎来转机。在这本自传发布之后,山羊皮也发行了新专辑《蓝色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第一本关于山羊皮乐队的中文图书,它属于雅众文化的音乐系列,除了“山羊皮”主唱传记,这个系列还包括皇后乐队传、科特·柯本传、平克·弗洛伊德传等等,对沉迷于摇滚乐的乐迷来说,这些传记可视为进一步了解乐手与音乐创作的途径。 

《天文馆简史 : 从星空剧院到现代天文馆》

[英] 威廉·法尔布雷斯 著 朱桔译
中信出版·鹦鹉螺 / 2019-11

本书追溯了20世纪以来天文馆的变迁历史,从古埃及到20世纪初一系列展示星空的设备和建筑开始回顾,讲述了天文馆的诞生,延伸至天文馆在世界各国的兴起与变化。天文馆既像是一个关于星空的课堂,又像是娱乐性的场所,如今许多城市中都有这种建筑物,它们通常带有圆顶,并在其内部投影出太阳系,一组复杂的投影设备将移动的光线投影在巨大的半球银幕上,以代表诸多恒星和行星。有趣的是,天文馆帮助大众理解天文学,然而天文学能展示的内容却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比如冥王星不再被看做行星之后,天文馆的展览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天文馆作为公共建筑,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比如1929年的莫斯科天文馆是社会主义苏联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美国天文馆,例如纽约海登天文馆以及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馆则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体现。本书也提及了中国的天文馆,包括内蒙古科技馆附属天文馆的外形,以及北京天文馆等基础天文馆,但介绍得比较简单。本书的作者威廉·法尔布雷斯是建筑师与作家,我们也曾看过类似建筑师书写公共建筑的著作,例如唐克扬的《美术馆十讲》。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