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的上半月,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

随着消费者争夺的日益固化,针对企业的号角已经吹响,疫情则为一切按下了加速键。

图片来源:图虫

文|刺猬公社 御寒

编辑|赵思强

一个月前的现在,人们还在喜迎放假,没人想到这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春节假期。

2月份已经过半,人们经历了周报变日报、企业微信崩溃、钉钉“一星运动”,终于逐渐习惯了“在家上班”的日子。根据最新消息,这场大规模的远程办公在本周还将持续,部分公司的复工时间已经推迟至3月以后。

和办公场景一起发生变革的,还有线下企业的生产模式。西贝、海底捞、K歌之王纷纷发出求救信号,商品、服务、沟通、创作,都在往没有病毒的线上迁移。

无论是远程办公,还是线上自救,企业都成了主角。摆在互联网巨头面前的难题,终于从“怎么让消费者使用我的产品”,变成了“怎么让企业使用我的产品”。

“核心用户数翻了四倍”

对于石墨文档来说,这是充满焦虑和希望的一个月。

石墨文档的大本营——武汉初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疫情的中心地带。疫情爆发后,50余位公司员工因封城令被“困”在武汉,若干位在北京、上海办公室工作的武汉同事留在当地,没有回家过年。

同时,对于这样一家做SaaS产品(软件服务),尤其是专注于远程办公和在线协作工具的公司来说,这亦是一次机会。

1月27日,国务院通知将通知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从1月底到2月初,各地方政府和各个公司又陆续发布延长假期、推迟实地复工的通知,同时,为了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和行业发展,“远程办公”的模式被提上日程。

图源:刺猬公社《远程办公一周后,同事开始叫我二蛋》

根据脉脉在2月5日发布的《职场人士开工调研》,在2月的第一个礼拜,已经有70%的职场人士开启了远程办公的模式。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线上远程办公模式,且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超过3亿用户使用了远程办公应用。

敏感的互联网公司很快就知道:起风了。

1月25日,华为云旗下的移动协同办公产品WeLink率先宣布,即日起至6月1日免费开放视频会议功能,26日一天便有5000多家中小企业开通WeLink账户;

1月27日,字节跳动的飞书决定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远程办公及视频会议服务,后于2月9日宣布将为所有中小企业和抗疫组织提供为期3年的商业版免费使用权。同日,腾讯文档宣布免费开放所有远程协作办公功能;

1月28日,企业微信宣布将视频会议人数提升到300人;1月29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也宣布对1000万家企业和组织提供“在家办公”的全套免费解决方案。

石墨文档则在1月31日正式推出“远程办公版”,提高了协作人数上限、部分功能使用次数上限,开放了表格高级功能并新增了远程办公模板,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给个人及企业用户使用。

据石墨文档介绍,该版本从策划到落地,一共动员了40余位团队成员,大家一边在家隔离,一边远程工作,短短4、5天时间内将这个想法付诸实际。

石墨文档免费推出“远程办公版”

石墨文档的合伙人聂巍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疫情爆发以后,石墨文档活跃的核心用户数量至少翻了两倍;“远程办公版”推出之后,新产品申请和开通的数据,较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都翻了四倍以上。

其中既有疫情期间的“迫不得已”,也和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

“人才并不像原来那样和地域绑得那么紧,远在二、三线城市的人才,也可以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联合起来。”聂巍认为,公司需要在本地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多地域的人才优势,这就为办公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聂巍介绍说,互联网/泛互联网和在线教育,是最容易接受、也是最需要远程办公在线协同产品的两个行业。在具体工种上,只要存在沟通,就需要使用视频和通讯工具;只要使用微软office系列,就需要使用在线文档。

一位协同工具的创业团队负责人也向刺猬公社表示:“大规模的在线协作,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也是未来人们工作学习的一个趋势。”

基于这样的大环境,远程协同的概念本就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成了加速市场趋向成熟的关键节点。

用户习惯是最大的挑战

2月3日,二月的第一个周一,也是大部分公司开启远程办公的第一天。钉钉、企业微信、WeLink、腾讯会议等在线办公产品集体崩溃,钉钉和企业微信不得不进行紧急修复和扩容处理。

聂巍认为,在此之前,国内的远程办公产品几乎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用户涌入,很多潜在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成熟、完备的办公产品,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复工首日结束后,美国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价上涨近15%,创下八个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图源:智通财经网

投资机构Stephens的分析师Ryan MacWilliams称,投资者对Zoom这一类型的个股兴趣大增:“由于冠状病毒导致人们对实体会议的担忧,云视频会议的使用正在增加,投资者正在押注付费用户的增长。”

Zoom于2011年研发推出,目前为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提供视频会议服务。2013年,Zoom进入中国,根据Zoom在2019年度第一季度财报的数据,Zoom的营业收入仅有8.56%来自于亚太区,80%来自于美洲区。

Zoom市场份额虽然不高,但是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好。在国内同行纷纷崩溃时,Zoom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前员工和一家创业公司的前员工都向刺猬公社表示,2月3日他们在钉钉上开音频会议时均遭遇了卡顿,此前用Zoom开会的时候从未遇到过问题。

聂巍认为,这是产品必经的一个过程。“Zoom到现在已经做了9年,创始人(袁征)是从WebEx出来的,他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做视频会议这件事情,Zoom的整个架构都有WebEx做支撑,所以稳定性可以保证。”他介绍说,石墨文档创立于2014年,刚推出的时候也是“天天崩”,“折腾了几年”才慢慢达到如今的稳定性,接受住了这段时间的考验,

另一位受访者则向刺猬公社表示,比起技术问题,人们的习惯才是远程办公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内大多数远程办公产品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远程办公”的概念也未得到广泛的普及。

根据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数据,2005年中国远程办公人数为180万,2014年为360万,2018年也才不到500万人。反观美国,远程办公(Work From Home,WFH)的人数高达3000万,占总工作人口的16%至19%。

国际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远程办公的接受度和适应度就越高。尤其是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大厂,甚至将在家办公设置成一种员工福利。

一位Facebook总部技术人员告诉刺猬公社,只要能把工作做完,每周三Facebook的员工都可以远程办公,平时只要和老板打招呼也可以在家工作,这也是很多美国企业的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Facebook旗下面向公司的聊天应用Work Chat,Google旗下的办公套装G Suites,包含邮箱(Gmail)、文档(Google Docs)、云端硬盘(Google Drive)、日历(Google Calendar)和视频会议应用Meet 等协作及效率应用,以及新兴垂类公司Zoom、Slack、Smartsheet、Airtable、Coda等办公产品,在硅谷等各类科技产业区流行开来。

虽然海外产品诞生得早,但是在国内市场一直很难打开,这给国内市场,尤其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留下了可能性。

疫情后的确定和不确定

在国内市场上,远程办公产品的历史不算短,却是第一次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仅是员工个人,中国企业也还未养成对办公用品的付费习惯。

对比中美的SaaS市场,中国在工商注册的SaaS企业数目超过了8000万,是美国SaaS市场的三倍之多;但是,从企业平均账号单价来看,中国SaaS企业的平均账号单价为每年147.2元,而美国的单价高达每年255美元(约合人民币1780元),是中国是十倍以上。

专业人士将企业规模200-2000人、SaaS产品使用时长达到3.24年的称为“深入实践用户”或“粉丝级”用户。在国内市场的所有企业中,78.8%属于SaaS产品的深入实践用户,但是仅有0.4%是稳定使用用户。

美国SaaS巨头Salesforce

从中美企业在SaaS产品的支出来看,近十年来,美国市场企业客户在SaaS的花费为34.3万美金,并且保持了78%的高速年增长率。而在国内,“粉丝级”的SaaS企业用户每年的投入也仅为11.15万元人民币。

“2B和2C的商业逻辑完全不一样。2C的产品大多是免费的,因为2C的企业不靠卖产品来赚钱;但是2B的企业靠产品和服务来赚钱。”聂巍解释说,目前很多产品的使用还停留在个人选择上,而不是整个公司的决策。“从企业的购买力来说,只有在确认你的产品能造福于公司的业务,他们才会决定来购买你的东西。”

以石墨文档为例,在推出之后的三年间,都在进行产品升级和优化的工作,从单纯的文档(Word)发展到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和思维导图在内的全套产品,并增加了更多的协作功能。一直到2019年,形成一整套针对企业的服务以后,才逐渐展开商业化的活动。

“无论是信息安全,还是人工失误,都是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远程办公无疑放大了这些风险的可能性。”从个人版到企业版,聂巍预想的临界值在几十人左右,超过这个数字,企业就会涉及到专业化分工的项目,需要更专业的版本来支持更复杂的协同工作。

目前市面上的远程办公产品,从功能来说,主要分为五种类型:1、语音/视频会议,如钉钉、企业微信/QQ、Welink;2、即时沟通,如钉钉、企业微信/QQ、Welink;3、任务管理,如teambition、trello、worktile;4、在线文档,如石墨文档、WPS、腾讯文档;5、云盘,如百度网盘、坚果云、亿方云。

从开发者来说,主要有三个来源:1、走向软硬一体化的硬件巨头,如华为旗下的Welink;2、从C端走向B端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和腾讯文档,字节跳动的飞书等;3、垂直领域的新兴创业公司,如石墨文档,teambition(已被阿里巴巴收购),主打教育市场的会畅通讯,为政府提供视频协助的苏州科达等。

谢欣在飞书公开课上介绍字节跳动沟通工具的变迁

疫情爆发后,是这些远程办公产品的高光时刻。钉钉首次超越微信,登上App Store免费App榜首;2月3日企业微信的使用量达到去年同期的三倍;WeLink新增企业数十万,新增日活用户数超100万,业务流量增长50倍。

但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这是远程办公产品和相关企业的特殊机遇,等疫情结束,远程办公产品从免费变回收费,企业是否还愿意花大价钱进行一次系统的升级,结果不容乐观。

科大讯飞的产品经理孙鹏就向刺猬公社表示,远程办公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并没有普及开来,“正好碰到疫情发生,才出现了爆发式的需求。”疫情过后,这种“刚需”很可能就会回归到“非刚需”。

不过,所有受访者都向刺猬公社肯定,远程办公和在线协同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对市场来说,这是一次检验和改善的难得时期;而对公司的角度来说,这亦是一个发现好工具和探索新模式的机会。考虑到云和5G即将带来的技术变革,云管理和即时通讯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大的应用空间。

“大家正在逐步熟悉并开始使用远程办公产品,以后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优化,用户体验越来越好,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使用远程办公产品来辅助工作,提升办公效率。”孙鹏说。

远程办公背后的市场

事实上,远程办公产品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巨大的2B市场。对于线下的实体经济来说,就是供应链的数据化和在线化;而对互联网公司等新经济形态来说,就是团队协作和管理水平的优化升级。

石墨文档的创始人吴冰在近日的一次直播公开课中提到,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中国的2C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但在2B领域,中国企业远远不如美国企业。

在市值上,美国2B和2C企业的市值比例在4:6,而中国仅为1:20。普遍数据也显示,美国的2B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与2C企业的比例可以达到1:1。

中美头部互联网公司业务类型与布局领域对比。图源:艾瑞咨询

早在2013年,著名早期投资机构Atlas Venture的合伙人Jeff Fagnan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就提到了美国资本市场对2B企业的青睐:“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使投资在2B和2C两类型的创业公司间摇摆……2C的创业公司仍然能拿到投资,但显然投资人的注意力也被更多地转到2B的那一方。”

以SaaS市场为例。从资本市场来看,2019年,美国SaaS市场在全球VC融资中的获取比例占到了70%,而中国SaaS市场仅占到11%。根据阿尔法工场的数据,过去5年,纳斯达克指数从4000涨到了8000,而SaaS指数更是直接翻了5倍;而国内的SaaS公司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不用谈上市。

对比国内,过去30年的互联网发展史,几乎就是2C企业发展史。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到字节跳动、美团、滴滴,都聚焦于为消费者提供内容和服务,产品大多集中在个人应用层和平台层,缺少对基础设施层的扩展。

直到近几年,互联网大厂才或多或少开始从C端向B端转移,加大了B端业务的战略力度。2018年9月,腾讯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群”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前者就是这家2C的巨头公司转型2B的尝试。同年12月18日,百度也将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

2019年,马化腾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称:“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即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互联网将全面渗透到产业价值链,并对其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

根据艾瑞在2019年12月31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之二》,C端流量红利的消失,推动了人们对B端的关注,促使消费互联网被动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图源:艾瑞咨询

报告中还提到:“生产环节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容创作、经营销售与协同管理等核心环节,均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改造的对象。”最重要的就是打通供给端与需求端,形成灵活的生产模式。

这本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但是疫情引发的各种“黑天鹅事件”,却一时给所有人的动作按下了加速键。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院长吴科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疫情下催生的新型业态将真正推动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启。”

疫情期间,多位投资人曾向媒体表示,数据化和在线化对疫情中企业生存来说至关重要。根据燃财经的报道,一位投资人认为:“这一波疫情和上一波非典的典型不同之处是B端的数据化和在线化。疫情会继续催生供应链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也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

线下企业的生存空间受挫,线上自救成了唯一出路。

例如,淘宝买家、卖家和工厂供应端已经被钉钉打通,买家可以随时查看工厂生产进度;餐饮、时尚等线下店铺凭借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的私域流量,在朋友圈和小程序里完成了从导购到交易的闭环;字节则将内生产品飞书开放成2B产品,并已开通了连接线上和线下的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和远程办公产品一样,这些举动始终是诞生于特殊时期的大胆尝试,但却是国内互联网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正在寻找可以替代流量红利的新风口,而超过3000万家、贡献了50%以上税收的中小型企业,可能就是下一个目标。

随着消费者争夺的日益固化,针对企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参考:

《钉钉崛起背后:中国互联网下半场迎来拐点》,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刘学辉

《飞书、钉钉、企业微信的零售救援,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的无限战争》,亿邦动力(ID:iebrun),沈旸

《疫情之下,哪些行业正在逆势爆发?》,燃财经,唐亚华 闫丽娇

《2 亿中国人,宅家工作 14 天》,36Kr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