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保监会给银行吃“定心丸”,允许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监管会充分考虑疫情的客观影响,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补充称,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是比较低的,可调整的余地较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周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考虑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客观影响,允许商业银行适度增加不良贷款,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快信贷投放节奏。

疫情发生以来,银行机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企业提供了差异化、针对性、优惠性的金融服务,通过信贷重组、减免逾期利息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监管也多次呼吁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不少银行出台了降低贷款利息、免收相关收费的政策,尤其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给予很大支持。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此基础上,银保监会将于近期出台一批新举措,不仅针对疫情影响重点行业,而且涵盖各行业的各类企业。新措施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大对受困小微民营企业扶持力度。

他表示,主要目标是围绕增量、扩面、降价、提质的总体要求,确保小微企业的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力争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时,要合理地优化简化业务流程,更加精准做好续贷,结合疫情需要,进一步落实风险管理和尽职免责的相关制度,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的积极性。 

“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分支机构推动银行总行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梁涛说。

对于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的政策,梁涛解释称,在一定时期,银行经营环境发生突然变化,特别是受不可抗力的影响,银行会面临着监管指标达标的压力。作为监管部门,银保监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较为严重地区的银行,也会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考虑疫情的客观影响,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对于监管指标达标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或者在监管措施上作出一些灵活的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补充道,允许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在这方面监管层是有准备的。“这两年我们在加大金融风险治理力度,不良贷款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之一。总体看,不良贷款比例是比较低的,相对全球各个国家来说,我们可调整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相信能够稳妥地应对好这个问题。”他说。

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拨备覆盖率190.61%。

为最大程度减轻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梁涛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复工复产的信贷保障和投放,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着力推动稳定居民消费和加快释放潜在需求。

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梁涛特别提到,要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合理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2020年人民币贷款和发债规模。研究运用已收回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制造业等重大领域,加大对新投资项目的开工力度,积极做好在建项目资金供给。

在加大对重点领域复工复产的信贷保障和投放方面,他表示,要引导机构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考虑以适当方式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复工复产的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或者合理调整考核权重,激发基层网点和一线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在推动稳定居民消费和加快释放潜在需求方面,梁涛指出,要督促银行机构主动对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运输物流等服务业的金融需求,开发专属的信贷产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的消费,提升服务的可扩展性和便利性,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

此外,针对疫情是否会给通胀带来压力,范一飞说,由于复工、复产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无论是需求端还是在其他方面,都给价格稳定带来一定压力。“不过,央行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没有改变,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央行会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调整,相信中国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胀的情况。”他说。

1月份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新高。分析师认为,今年CPI同比走势大概率会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虽然从全年来看,通胀总体比较温和,但受疫情影响,CPI同比回落的过程可能将延后。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