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口碑如何全面复苏?

对于曾经“缺钱又缺人”的台剧市场而言,这场变革积蓄多年逐渐展现出的高光时刻背后,是突破单一制作内容,保留原有创作基因的基础上借助与海外OTT的合作,提升制作模式与工业化水准。

图片来源:《想见你》官方剧照

文│晚舟

“从它开始,台剧有了超越韩剧的可能。”

在台湾悬疑剧《想见你》的豆瓣评论里,有网友做出了这样的预判。尽管停播两周,但于昨晚恢复播出的《想见你》目前声势仍在持续上涨。这部让追剧女孩同时上头伍佰的《last dance》与男主角扮演者许光汉的悬疑爱情剧,在2020开年的剧集市场低调态势里,也将台剧的“文艺复兴”推向一个小高潮。

毫无疑问的是,2019年是台剧的高光时期。从2019年年初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用金句截图与9.2的豆瓣高分开启口碑路后,另一部高热度剧《我们不能是朋友》聚焦都市男女情感的灰色地带,以写实的外壳玛丽苏的内核获得了不小的讨论度;接下来的台湾乡土剧《俗女养成记》以双线叙事与女性题材扭转了大众对于台湾乡土剧的刻板印象。

等到了爱情悬疑剧《想见你》,从首播的8.0“平平无奇”到两集之后的迅速反转,台剧的革新方向也逐步清晰:保留独具台湾风味的剧集气质,探索诸如恐怖悬疑、情感成长、社会现实等主题的类型职业剧。

暌违八年之久,台剧的崛起透露出“润物细无声”的精细打磨与专注内容的纯粹。由台湾导演王小棣牵头成立的“植剧场”工作坊与OTT市场的繁荣,这两股力量在为台剧市场引入资金与人才培养这两方面都贡献了不小的助力。

公开资料显示,不管是HBO、Netflix、FOX还是韩国LINE TV剧,统共在台湾合作出产了超过20部电视剧。对于年产量在40—50部之间的台剧市场而言,OTT无疑是推动台剧生产的主力军。而植剧场打造的电视剧品牌也以前四部单元剧获第52届台湾电视金钟奖的提名作为证明,其中老带新模式的运转对于培养台湾本地新人,持续吸引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曾经“缺钱又缺人”的台剧市场而言,这场变革积蓄多年逐渐展现出的高光时刻背后,是突破单一制作内容,保留原有创作基因的基础上借助与海外OTT的合作,提升制作模式与工业化水准。这些积极求变的努力,相对应的映照在大陆剧集生态发展,也有不少借鉴意义。

狭窄市场基础上,类型化道路的选择

“台湾的戏剧类型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给婆婆妈妈看的八点档闽南语家庭伦理狗血剧,还有一种就是年轻人喜爱的青春偶像剧。“台湾导演刘俊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尽管不够准确,但某种程度上也可看出台剧曾经的类型单一化。

在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将台湾偶像剧推向新高度之后,台湾偶像剧这一品种很快就因为“情节幼稚、制作水准无法与大手笔的内陆电视剧抗衡“遭到冷遇,直到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全范围热度让大众真正意识到”台剧也能拍出深度“。

从根源上看,台剧面临的困境根源是在2000多万人口的岛屿,超过100家电视台的竞争环境以及相对紧缩的制作经费标准。先天不足的台剧,除了小成本的偶像剧与乡土剧,在需要大场地与高昂制作成本的传奇剧与古装剧面前,自然在剧集类型多样化方面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在台湾演员纷纷北上挖金之后,剧集市场还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而当内地剧集进入高速发展期,《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反输送到台剧市场掀起“抢夺黄金八点档”的风潮时,台剧的沉默则显得尤为明显。

困囿于狭窄的市场以及紧缩的制作成本标准,主动求变的台剧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类型剧。据不完全统计,反响似乎也不错:获得2015年台湾金钟奖的《出境事务所》和《麻醉风暴》,前一部以以殡葬行业礼仪师为主角,后一部聚焦麻醉师职业,试图探讨台湾医疗体系的严肃命题。

而“台湾电视戏剧一场温柔的革命”为标语的“植剧场”系列剧,在“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和“原著改编”等四大主题下目前已推出八部剧集。除高口碑与售卖情况良好外,老带新模式的“植剧场”也为演员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输血方式。据悉,《想见你》的男主角许光汉便是“植剧场”出身。

与此同时据豆瓣剧集页面显示,目前植剧场系列高评分的剧集分别为9.1分的《花甲男孩转大人》、8.6分的《荼蘼》以及8.4分的《恋爱风暴》。除了Netflix买下了“植剧场“系列的8部剧集外,国内平台里腾讯也将《荼蘼》与《麻醉风暴2》收归囊下。

可以窥见的,从早期深受日韩爱情剧熏陶再到现今积极与海外OTT合作,台剧的类型化道路也逐渐靠近欧美剧的制作风格,内容风向上除开题材结合社会现实性外,短剧与单元剧也多为台剧的表现形式,口碑不错的作品就有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聚焦东亚社会亲子关系的控制与压迫;用20首滚石情歌改编的《滚石爱情故事》的单元剧,则是一次对于唱片业与港台黄金歌曲期的怀旧与追思。

写实风格里,台湾基因的保留

在这四年的变革蓄力里,无论是高口碑还是高热度,台剧都在无形中树立起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气质。纵观亚洲区的剧集市场里,泰剧以“狗血与男女情感纠缠”为特殊点,日剧走“直戳人心的冷淡现实主义”,韩剧造梦之余也在现实分量上有了长足进步。相对应的,台剧在类型化的道路上,也保留了独属自身剧集的内容风味与辨识度。

总体来看,台剧偏重于情感的细腻描述,自带的清新感与文艺感让剧情的切入点更为琐碎,也更日常。同时,台剧自带的嗲感也赋予了“金句台词”不小的情绪感染力。无论是讲述人生选择AB面的《荼蘼》还是以39岁大龄剩女为主角的《俗女养成记》,内容梗概上都是女性个体面临人生命题的沉重选择与意义探寻。

但呈现在台剧中,则是更为细腻的情节展现:《荼蘼》与《俗女养成记》都采取了双线叙事,但细节铺垫与情节展开则是从细腻的生活细节中直指人心。《荼蘼》的女主角郑如薇在人生A面与人生B面经历中,并非宏大的视角展现,观众看着她仰头认真说出那句“有时候也想要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不一样“,理解平凡女孩心中暗藏的躁动与欲望。

再到不同的选择里,留守在男友身边,收敛内心所有隐秘的躁动与希望,团团转在公婆、孩子、家务,直到人生窒息像那条来不及翻面煎糊的鱼;或者是千里迢迢抛下爱人与亲友,来到上海打拼,感情敌不过距离时间的损耗,最终戛然而止。

在”不能跟你一起吃晚餐还是不能实现个人价值比较遗憾“的终极难题里,写实的故事依靠的日常生活的构建,不是依靠大喊大叫的戏剧化来强调离别与选择的残忍。而乡土剧《俗女养成记》则更为细水流长,儿时的经历与狼狈的现今两条线同时并举,一边是温情脉脉的童年记忆,一边是大龄失业、与男友分手、一事无成惨淡现实,女主角的每个选择与努力都微妙与儿时的所见所闻产生关联。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加上日常平静的细节铺垫,也就不难理解台剧在打动人心上的优势。

可以说,在情绪感染与画面呈现上,台剧的独特优势是在于生活化与寻常性。文艺特质的呈现里,写实风格的剧集并非宏大叙事,选取对象也多为普通人,但角色的挖掘都是深入且具有温度的。无论剧集最终指向的命题与情感多么宏大奇幻,但落脚在剧集内容里,依然是从细密的生活细节里,在一句句真情实意的台词里,带出人生的意味深长。

类型混合,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核

事实上,台剧的辨识度除了画面气质呈现、故事讲述切点之外,还有它内核对于家庭情感以及人性的深层关怀。

纵观几部高分剧:《荼蘼》《俗女养成记》是女性主义下对于女性个体的关照与体察,爱情悬疑剧《想见你》也在奇幻爱情故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命题;《我们与恶的距离》从律政剧角度尽量客观的呈现了罪恶的发生,提供在从众情绪外更为理性的思考……

这种文化内核最早便可从《我可能不会爱你》这部偶像剧身上追溯而来,在偶像剧“男女相爱”的固定模式里,这部2011年的偶像剧已经讨论起了三十岁女性的“初老症”、爱情与友情的选择等等都市意味明显的话题。

而到了第53届金钟奖,《花甲男孩转大人》作为一部家庭奇幻喜剧,以loser郑花甲的视角展开,一大家子因为阿嬷的去世开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魔幻事件,内核依然是儒家文化里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家庭理念。

这种在家庭、情感以及人性细微处中体现关怀与希望的特质,在2019年的高口碑剧集里面则是更为丰富多样。首先是类型的融合,《俗女养成记》是乡土剧的青春化与年轻化、《想见你》则是偶像剧的变种,在爱情悬疑的元素融合上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基于现实调研的律政剧。

经过四年的发酵成熟,台剧在人文关怀上的深度思考上也加重了分量。这四部剧集在深度上的努力显而易见:《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曾花5个月时间进行了一次“大数据剧本案”,又用了1年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亲自拜访40个样本做采访;《想见你》在时空穿越与爱情本质的传统诠释里,包含的是青少年认同的严肃命题;《俗女养成记》除开聚焦大龄女性这一传统社会学个体外,也有对于原生家庭对性格塑造的探讨。

显而易见的是,台剧在四年的变革中一直是用精心打磨的工匠思维做剧,不管是制作人麻怡婷提到的“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还是编剧简奇峯和林欣慧强调的原创内容,都是台剧制作人在四年间坚守内容自救的缩影。

在快钱退散、影视从业者集体需要开源节流的内陆市场现状下,精打细算与回归内容都是当前大陆剧集市场的需要面临考虑的方向,而从台剧这四年的口碑路上,或能窥见内容同质化与演员青黄不接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