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全国集采中选结果公布,竞争的内核是战略

1月21日,第二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公布,拜耳的拜唐苹以出人意料的价格入围,当即引发了行业内的一片热议。冷静下来我们再看,如果真正读透集采政策,了解跨国药企的运作模式,这个操作虽在意料之外却绝对是有道可循。

文:战文

陪跑变领跑

在带量采购初期,业内对于跨国药企同国内药企展开竞争持悲观态度者众多。毕竟这一举措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药品价格,对跨国药企成熟品种在华的模式会有很强的冲击。2019年4月,安永发布2019年首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医药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直指跨国药企在控费等一系列医药政策出台后,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确实,大部分原研产品相对于仿制品,甚至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价格更高,降到仿制药的同等水平困难重重,更不要说进入集采还要再降,业内一度把跨国药企的参与解读为“陪跑”。

但从4+7带量采购到4+7扩围,再到全国带量采购,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业内逐渐看到跨国药企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理解深度,和战略竞争上的成熟和远见。第一轮“4+7”带量采购中,14家跨国药企参与竞标,BMS和阿斯利康的产品中标,让行业内外意识到跨国药企已经开始根据政策背景进行战略调整,并进行一系列转型措施;另外,在第一轮中赛诺菲重磅品种波立维由于价格因素落标,但是在不久后的4+7扩围战中,波立维报出75mg规格2.544元/片的价格,比4+7第一轮中选本土企业信立泰的报价还要低近20%。如果说从第一轮4+7到扩围,是跨国药企的学习过程,那么到1月17日的第二批国家药品组织集中采购开标现场,则是跨国药企根据以往市场中积累经验爆发的一场。当天拜耳对阿卡波糖报价时出手的一记绝杀,也许已经意味着本已拥有原研药优势的跨国药企在国家招标采购中成为了真正“领跑者”。

竞争的内核不是价格是战略

毫无疑问,在一系列以控费为目的的医药政策频繁出台背景下,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但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在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医药行业市场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向预期。那么就看谁能更深入理解市场环境变化,谁能认清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谁能在已经在认识到调整势在必行的时候快速反应,谁才能把握市场。这正是企业,或者品牌的战略部分,是决定未来市场的关键。

对于国内仿制药企业而言,其以往业务模式为通过打通工业、商业、医院间的利益链条,实现销售收益最大化。但是在两票制和集采背景下,本土仿制药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怎么获取市场?让我们看看跨国企业的过往经验。

首先,是否能开辟一个市场,创造蓝海?仍以本次中标产品拜唐苹为例子,1995年拜耳的拜唐苹在国内上市,由于中国人饮食结构中淀粉摄入比例显著高于西方国家,造成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高的普遍现象,而拜唐苹主要是抑制肠内淀粉吸收,刚好能降低“餐后血糖”,市场的产生是需求,但需求需要发现,这是战略的第一步。

其次,如何深入拓展。从过往资料上我们看到拜唐苹在不同时期通过“餐后血糖“ “削峰去谷”等学术理念逐渐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最重要的是结合国人糖尿病特点,在中国患者中开展研究累积本土证据,为国内推广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针对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认知率、诊断率和治疗率低这个不争的事实,持续开展或者支持教育项目和公众宣传,是夯实市场的战略第二步。那么,本次集采的中标,应该是战略第三步,及时更换赛道,开启另外一个篇章。

后记

当我们分析跨国企业给我们的启示时,目的不是为了表扬或者批评,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核心,让行业的竞争提升质量,不是只盯住降价这种表面现象。我们相信,最近国家跟药品价格相关的举措一定会事实上促进行业洗牌,谁能在过程中抓住核心,谁才能步步为营步步为赢。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