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开始,华夏正统的民族自信在国人心里开始褪色,起先,执政者们只是认识到战败的根源是军事与装备的落后,于是公派军事留学生,掌握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购置军备,与军事相关联的科技、制造等领域也陆续添置了不少人才和家当。到了甲午海战,世人觉悟到,政体与民心的背离才是导致民族衰败的关键,因而,有了秋瑾、徐锡麟及后来的“辛亥革命”。再往后,战事不断、苦难连连,青年人开始怀疑政体与人心背后的文化,因为文化是国之“公器”。果不其然,在此后短短的50年内,针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相继而来。从此,传承数千年的人文积淀一朝而毁,国人心中的圣贤偶像轰然坍塌。与此同时,西方文化夹裹着各种价值和资讯长驱直入,落地生根。
从1985年开始,徐冰以传统刻板的方式发明文字,这些文字具备汉字的笔划和结体,是《新华字典》或《康熙字典》查询不到的变体汉字,因为不具有约定俗成的识别度,故号称“天书”。1993年,徐冰在畜牧市场上买回了一公一母两头成年猪,在公猪身上拓印上拉丁字母,在母猪身上印上自己发明的汉字“天书”;接着徐冰在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北京翰墨艺术中心搭建了一个临时猪圈,猪圈内像今天新房装修一样规划了空间与功能,并绘制了施工图,图中标有“公猪猪舍”“母猪猪舍”及各自的进食区,并进行了分区隔离。为了妆点猪圈,烘托作品的文化意图,徐冰特意购置了800多公斤的中英文书籍,平铺在公猪猪舍里。
展览开始,工作人员打开栅栏,引导母猪进入公猪猪舍,公猪发现异性,对着母猪嗅叫,接着开始在书籍上追逐,最后在猪圈的一个角落里,公猪如愿以偿地“强暴”了母猪。
现场围观的200多名观众在尴尬与沉重中观看了这一幕,或许部分人还有一点点身体上的不适。但不论如何,施暴的场面历历在目,施暴后的场地却不堪入目,平铺的书籍被追逐和交媾的两头猪踩踏的狼藉一片。有人建议徐冰赶着两头猪去天安门广场,他没去,大约也不能去。
显而易见,在这场暴力事件中,从“纹身”样式来看,公猪代表了英语世界的“西方”,母猪则代表了汉字世界的“中国”,或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向人们说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或排斥等复杂关系,但徐冰利用动物的非理性思维和生理驱使,完成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叙事。
徐冰对《文化动物》场景(猪圈)的设计图
接下来的故事,徐冰没有讲,艺术圈却讨论了20年。今天,徐冰的另一件作品《凤凰》正在威尼斯的天空盘旋,来自全世界的关注都仰头看着这一来自中国的大鸟,他们面对这种中国符号会作何感想?社会语境和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也将带来文化次序的变化,在今天的语境下,讨论、反思和纪念《文化动物》这一行为作品,或能从一个历史视角来管窥中国文化的某些处境及状况吧!
作者何卫平,艺术批评家,高校教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本科、硕士,著有《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户县农民画》等,曾获“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现工作生活于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