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雅图的2015中美经济论坛上,小米宣布,采用基于微软技术(由世纪互联运营)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作为“小米云服务”的云存储平台。通过Windows Azure,“小米云服务”将为超过一亿两千万的小米手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和不间断的云端信息同步备份与存储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持续不断的发展,不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第一入口,而且以智能手机为中枢的智能硬件生态圈也成为了产业升级的新大陆和全行业争夺的战略高地。
“手机行业的竞争恐怖得一塌糊涂”,雷军此言,充分透露了这个领域的激烈现状。然而,既然有能力“三年改变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小米也有信心在“未来十年内改变中国工业”。
所以小米会寻求微软的支持。
因为智能手机也好,智能硬件也罢,区别与传统硬件的一个共性在于,它们的卖点不在乎硬件产品本身,而是在乎产品背后的附加价值,包括服务、交互、存储甚至物联网的衍生生态。产品拿到用户手中的那一刻,智能手机的使命不是“交付”,而是刚刚“生根”,开始“萌芽”。在智能终端的背后,将慢慢地生长出一个庞大的“根系”,用来支撑用户在前端不断地创造、传递和挖掘出来的信息、数据,以及绵延不断的应用更替和升级。
越茁壮的成长,越繁茂的枝叶,需要越稳健越牢固的根系。既然小米不想“变重”,那么当设计出这些附加价值以后,一定需要技术和安全上的充分支撑,而这恰恰就是微软智能云所创造的、也是被赋予的价值所在。
随着小米生态圈的逐步成熟,其产品理念也从早年的“为发烧而生”转变为“让用户尖叫”,其实用户不知道,为了一次次地获取它们的尖叫,小米必须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效率和非凡的创新速度,而这个效率和速度背后,云平台在技术上的极致能力和规模上的营运优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才是最大的幕后英雄。面对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智能家居等物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小米可以在未来从微软智能云平台上获得充分的支持。所以微软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贺乐赋会说:“我们很高兴能充分发挥微软智能云平台在技术创新、可靠运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服务亿万小米手机用户”。而且微软也希望,“以微软智能云平台全球部署的优势,助推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在去年中国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互通”这一主题的提出受到了企业家和媒体的热议和追捧。其实“互联互通”强调的是打破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让各类设备能够更为紧密的连结在一起,与“互联网+”相辅相成。以小米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正在努力达成的恰恰就是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生态目标;而通过Windows Azure平台,小米、SMG与微软的携手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网体验,更体现了微软在助力中国企业打造互联互通快车道这一战略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万众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的制胜国策,但创新从不代表单打独斗,更不会排斥合作。克强总理在接待美国商务部长时曾说过,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增长的同时伴随矛盾的增长,这是必须重视的常态;但中美也“面临无限的商机,美国公司应该和中国公司联手走出第三市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乐观地理解为,中美双方实力雄厚的企业联手结盟,当为“天下无敌”。实际上,中国在2014年初启动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而微软智能云平台也从2014年3月正式商用;作为唯一在中国正式商用的国际公有云,去年一年Azure在华业务增长3.5倍,客户数量超过50000家,其中包括34家政府和教育行业客户。某种意义上讲,携手小米之后,微软云计算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创新者。
丘吉尔在他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页有过这样一个观点,“当所有的专家(经济学家、军事分析员、心理学家、气象学家…)提交了种种仔细和深入的分析之后,必须有指挥官能够承担起最后工作,就是将复杂多重的观点转换成决定性的做或不做:发起攻击或继续等待。”从战略分工上讲,创造小米模式的雷军是这个指挥官,而微软智能云平台的角色呢?则是他身后那个“所有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