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加至0.2平米

上海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

上海嘉定图书馆。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界面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文旅局获悉,上海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末的0.15平方米增加到0.2平方米。

2019年12月18日开馆之际,程十发美术馆向公众推出“程十发艺术系列大展”,公众可于12月19日起,每天(除周一)免费入场参观,上海又新增一个文化打卡地。程十发美术馆以国家重点美术馆和世界一流艺术博物馆为目标而建造,兼具作品展陈、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化交流、收藏保管、公共服务六大功能。

除了程十发美术馆,“十三五”时期,上海还在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同时进一步统筹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上海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上海现已建成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3个,街镇图书馆216个;市、区两级文化馆2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546个;东方社区信息苑311个;美术馆89家;博物馆131家。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方面,上海亦有新表现。

在闵行,“文化客堂间”促成了新民俗,成为村里人气最足、气氛最热的公共场所。闵行区利用和改造本地乡村既有的公共文化空间,由集体建造,专供村民利用,丰富传统文化元素,配送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客堂间”一般可摆四五十桌,全年双休几乎排满,利用率高。截至2019年8月,闵行区已建成开放25家“文化客堂间”。

针对人群居住结构特点、自然村分散等情况,上海各区推动建设介于街镇、村居中间的3.5级“邻里中心、街区中心”,设置村居4.5级“客堂间、睦邻点”等基层服务点。在商圈、楼宇、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滨江水岸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望江驿等新型公共空间,有益补充四级设施网络。

为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上海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发展工作目标中,在公共文化四级配送体系中,以区域人口为基础进行分配,重点向远郊地区倾斜,着力化解远郊地区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

截至目前,上海远郊地区配送额度占全市配送总量的20.3%,与市区人均配送量的比例为2:1。此外,依托201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宣传、文化、民政、工青妇、教育、科技、体育等多系统多部委联合推动,将各类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对于重点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困难群众等,上海利用各类文化阵地、基层服务点等设施场所,在全市陆续开展了五一、十一、“同在阳光下”农民工假日电影放映、“青青夏禾知行明德”青少年暑期活动、“社区阳光院线”电影放映和老年优惠观影等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活动。

沪上知名公益项目“天使知音沙龙”从2008年启动以来,帮助自闭症儿童1.4万余人次。乐团组织志愿者义务开展音乐培训,为自闭症儿童举办音乐活动,为他们进一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徐家汇图书馆1999年成立盲人图书馆,这也是上海市首家盲人图书馆。盲人图书馆配有各类硬件、软件设施,为视障读者提供馆内阅览、图书外借、送书上门等服务。2008年,徐汇区图书馆成立了上海第一家视障读者读书组织——徐汇区视障读者星光书社读书会。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海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组成评估组,对上海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评估。评估组认为,上海市对标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东部)标准,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域基本达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