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东课楼经变、日本美学、恐惧、民族主义、花园哲学、医学史……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东课楼经变》

费滢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1月

为了写出“非常规中学时期”,费滢写下《东课楼经变》这部小说。东课楼是金陵中学的一栋楼,现已不复存在。这栋楼以及校园只是故事发生的空间之一,南京更多地点成为了故事的座标,也由此透露出作者成长的底细与记忆的场所:校门口是人民中学,珠江路上有中山大厦,往左走是广州路、小粉桥、学人旧书店。——只是,故事并不带有通常意义上的地方风味,作者并没有刻意穿插穿插方言或描写风物,以让读者相信这是个地道的南京故事。朱天心将费滢的小说特色总结为“在现实与虚构奇想成分比例配方恰当”,既不是老老实实地贴着现实,也不是完全架空在虚幻之中,而是正儿八经地讲述着少年的天真事。

费滢,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巴黎高等实践学院(EPHE)博士班在读,曾获得台积电文学首奖,爱好古玩花鸟。费滢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或许和大陆其他年轻人不一样,大陆许多年轻作者都是中文系出身,思维与行文取向一致,而她作为历史系的学生,自高中起就不怎么阅读文学作品了,接触的更多的是地点、时间、记忆和事件的真确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她自认叙述脱离出大陆的“流行趋势”。除了《东课楼经变》,小说集还收入了《佛说naga救疾》《朝天宫》和《鸟》等几篇作品。 

《热月》

[阿根廷]曼波·贾尔迪内里 著  龙敏利 译
漓江出版社 2019年12月

《热月》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曼波·贾尔迪内里的代表作。故事的背景是1977年12月的阿根廷,处于军人独裁的白色统治之下,军人可以随便收买公民,或对他们进行威胁勒索,使其为军政府效力。年轻有为的男主人公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在故乡得到了亲友热情的欢迎,但欢迎晚宴结束仅仅几小时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施暴者……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拉丁美洲,各国普遍遭受军人独裁统治,知识分子被迫流亡,进步人士遭到迫害,反对独裁成了当时拉美知识分子的共同使命。《热月》中的大查科其实也是拉丁美洲的缩影。作者一再强调,独裁统治能够长期存在,其唯一的武器就是暴力;而主人公和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就是对抗。这部小说将犯罪故事、政治寓言、悬疑惊悚题材融为一体,可读性强,也为作者赢得了1983年的墨西哥国家小说奖。2009年《热月》被改编为电影,由西班牙导演文森特·阿兰达执导。 

《摩灭之赋》

[日] 四方田犬彦 著   蕾克 译
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1月

四方田犬彦是日本知名的比较文学学者、随笔作家与诗人,他的《论可爱》《日本电影110年》等作品之前已被译介为中文。他的《磨灭之赋》最早在1993年发表于他与友人合办的同人杂志《三藏》上,2000年在山内直树的邀请下继续连载,最后在连载基础上补上几篇而成书。这本书可以视为四方田犬彦从废墟出发、思考毁坏与消逝的哲思录: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剥落的古罗马壁画……作者以“摩灭”这一美学视角来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溯历史,进而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出一种日本式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何谓“摩灭”?作者在旅经中、韩、泰国古寺庙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大多被重新上漆,唯独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人们任由它们褪色,“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这样带有时间推移、万物无常的美感,尤为日本人所偏爱。观照摩灭,就是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时间,就是包容衰败、接受消亡、理解无常,因为不管是权力者的肖像还是法律秩序与时间意识都会摩灭在漫长的时间之中,而摩灭本身就是文明的印记,或如他在书中所说,“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本书属于“一頁folio”出品的日本美学关键词系列,此系列还包括《日本色气》和《日本侘寂》。

《民族的重建》 

[美]蒂莫西·斯奈德 著  潘梦琦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民族是何时产生的?是什么导致了种族清洗?国家间如何达成和解?这三个问题与这本书的时间顺序正好一致。此书起始于近代早期欧洲历史中最庞大的共同体、16世纪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建立之时,追溯了近代早期王国时期(1569—1795)、19世纪帝国瓜分时期(1795—1918)以及独立国家和随之取代它们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时期(1918—1939)。

作者蒂莫西·斯奈德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维也纳人文科学学院终身研究员。他发现,近代早期的波兰民族在瓜分后幸存,并在帝国统治时期逐渐繁盛,从19世纪末期开始瓦解;现代民族观念是在近代早期民族观念的激烈竞争中逐渐显现的;传统爱国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胶着的竞争状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政权中依然存在。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是在二战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后才取得了支配地位。此书也聚焦于波兰人与乌克兰人互相种族清洗的原因,并试图提出问题:究竟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斯奈德分析认为,民族主义宣称的所谓“民族的历史”并不是最重要的,每一种现代民族主义都忽略了近代早期传统,反而在想象中贴近中世纪的历史。此外,现代化也与民族主义关系密切,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民主政体与宣传技巧都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有关。

《恐惧:推动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

[英]弗兰克·菲雷迪 著  吴万伟 译
联合独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2月

末日来临?暴力事件?子女早逝?人们恐惧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到底为什么感到恐惧?恐惧情绪四下滋生,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文明?在这本书中,肯特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弗兰克·菲雷迪写道,虽然无法比较现代人心怀的恐惧是否比过去人更多,但可以认定的是,现代的机构和文化都陷入了极度恐惧之中,甚至“心怀恐惧已经成为了当今半官方的公共教义”——人们被持续不断地提醒要小心翼翼避免冒险,要听从形形色色的专家给出的五花八门的警告。与恐惧文化相关的是,悲观论调层出不穷,“丧失信心”“丧失胆量”“丧失自信”等说法越来越常见了,这也表明了社会对应对挑战和威胁的能力感到焦虑和紧张。 

恐惧文化是这本书的关键词,这本书旨在厘清恐惧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考察我们现在恐惧的方式与过去有何不同。作者从不断变化的恐惧故事中总结认为,“道德困惑”推动着恐惧文化发展,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挑战了人们早已习惯的意义体系;“恐惧视角”也是恐惧文化成功的“诀窍”,因为“恐惧视角”可以将正常生活变成“威胁”,他否认将恐惧看作是人们无法应对变化得太快的世界的焦虑,也不愿将恐惧看作是人们受到媒体误导做出的过度反应。

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是,在当代人们通常会将媒体与恐惧联系起来,认为是媒体催生了大众恐惧,而事实上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媒体传播制造了大部分的恐惧。与其说媒体制造了恐惧,不如说提供了让人们间接体验到恐惧的媒介。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97年,20年后,恐惧文化已经渗透入政治选举甚至日常生活当中。 

《花园里的哲学》

[西] 圣地亚哥·贝鲁埃特 著  李晓伟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人们为什么修建花园?因为花园令我们感觉幸福与舒适吗?还是说,人类总是执着于将一方水土变作伊甸园,以满足对宁静、祥和的渴求。这是一部梳理花园文化与哲学、数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之间关系与影响的编年史。24节正文篇目既是编年式也是主题式的,像是“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界:花园——乌托邦前的乌托邦”一章先后讲述了花园的概念、哲学的花园与概念的花园、古罗马的花园中的空间诗学,以及阿拉伯统战西班牙时期喷泉的语言。 在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作者又将花园的话题拓展至了科学透视和征服无限时空的欲望。在当代部分,作者关注的是公共花园、田园城市的“乌托邦感”,包括对绿色植物的崇拜与迷恋。

作者贝鲁埃特是哲学家、建筑师与历史作家,通过介绍花园概念与内含的历史演变,他想告诉我们的是,花园不仅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建造物,同时也是脑力的创造物,每个花园都有一套关于美的理论和幸福道德观,许多花园既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培育美德实践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贝鲁埃特也指出了花园在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对美好生活与美德的追求,会使花园成为一个社会凝聚与公众动员的空间。

《川久保玲:边界之间的艺术》

[英]安德鲁·博尔顿  [日]川久保玲 著  王旖旎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川久保玲,日本时装设计师,出生于东京,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1973年成立了服饰品牌 “Comme des Garcons”。她对当代服装设计影响最大的设计师之一,和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并称为“日本时装设计的三驾马车”。她是如何从一位时尚界的破坏者,逐渐成长为破旧立新者与引领者的?此书以近10万字的访谈、她历年来的著述整理,配合200余张时装摄影作品和川久保玲手绘稿,详细解读了她的美学与设计理念。

这本书出自重庆大学出版社“时尚文化丛书”,这个系列中值得关注还有此前出版的山本耀司自传《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以及我们曾推荐过的讲述时尚危险的《时尚的受害者》。

《DK医学史: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

[英] 史蒂夫·帕克 著  李虎 译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年11月

我们如今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手术室应该具备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消毒设备,事实上,病菌是传染病的传播者这一概念直至19世纪方才出现。这本书呈现了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医学历史,包括一些现在看起来略显古怪的现象:史前时代的巫医将疾病视作对灵魂的诅咒,东方的古老医学则用针灸和艾草调节体内的“行气”平衡,中世纪医生曾把水蛭吸血当成万能良方。

书中指出,缜密观察与细微探究工作在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1628年出版其关于心血循环的巨著之前,曾用20多年时间解剖了分属60多个物种的上千只动物的心脏,以进行实验。战争和冲突也成为了医学发展的催化剂,16世纪,法国外科军医安布鲁瓦兹·帕雷采用了药膏、绷带等创新性医疗用品,之后这些用品又从战场走入了普通外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生们发现芥子气会影响身体中快速增殖的细胞,医学界据此研发出了抗癌化疗药物;就连最致命的武器原子弹,也从间接上促进了干细胞疗法的诞生。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