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上的乡村:6个塑料瓶就能变身1把雨伞

“制作雨伞的目的是希望以更具有创意的方式唤起公众对塑料再生的关注。”

PET面料雨伞。图片来源:商业生态工作室

6个塑料瓶就能做成1把绘有乡村美景的雨伞。

12月12日,在上海市杨浦区“伞上的乡村:再生·城乡·在乎”展览上,由PET塑料瓶回收再生制成的四色雨伞悬挂在展厅上方,伞上描绘的中国村落风景尽收眼底。

“制作雨伞的目的是希望以更具有创意的方式唤起公众对塑料再生的关注。” 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和主编孙海燕介绍说,这四把伞统称为“在乎伞”,意在唤起大家对再生、环境、城乡、社会责任的在乎。

雨伞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福建九龙村、上海崇明岛胜利村、云南周城村和阿者科村四个乡村。一年前,瑞典建筑设计师Magnus Valdemarsson走访各个村落,根据乡村的地貌文化最终设计成四把雨伞。

伞布面料为PET材质。摄影:韩丽媛

孙海燕表示,相较于全新的涤纶纤维,PET面料既可以减少石油原材料的开采,还可以降低70%的能耗、86%的耗水量和75%的碳足迹。每把“在乎伞”的伞面相当于重新利用了约6个回收PET饮料瓶。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塑料以其便利而稳定的功能迅速占据人类生活,一个人几乎很难过一种“无塑”的生活。塑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价值,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孙海燕表示,截至2015年,全球塑料回收率不到10%,其余的大部分都被焚烧或填埋。

在2018年,他们曾在上海发起过“‘重塑未来’:关注塑料再生”的活动,通过展览和学习坊的形式为人们科普塑料再生的知识。

在2019年上线的《流浪的塑料瓶》系列环境短片拍摄过程中,孙海燕发现城市里的一些塑料瓶正在经历着流浪的命运。她说,目前中国的乡村垃圾分类意识并不高,塑料瓶的利用率自然也更低。

塑料瓶再生过程展示。摄影:韩丽媛

为了唤起城乡居民对塑料再生议题的关注,“塑料瓶变身雨伞”的项目从2018年8月份启动。从想法萌生到第一把成品雨伞问世,他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让这些喝完的塑料瓶重新变成美丽的雨伞,让人们看到被丢弃的塑料瓶的价值,也让更多人关注塑料再生、城乡共生、环境和社会责任这些话题,推动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孙海燕说道。

目前,“在乎伞”已经走进了如北京市金盏乡皮村同心实验学校等学校,成为环保教育的教具。在上海,它也被一些企业作为环境教育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教具。

展出的雨伞设计草图由布料制成。摄影:韩丽媛

此外,据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的挂画、工作人员吊牌等均为布艺品,方便未来巡展时再次循环利用。展览将免费展出至2020年1月5日。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