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网友都是如何“口吐芬芳”的?

一段微缩版网络流行语编年史。

对一个不熟悉互联网的人来说,现在是越来越难看懂网友们在说什么了。

“没有开挂!”、“我裂开了”、“xswl”、“你说你 呢”、“伟天魔术棒”、“什么水平”…当一个人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闯进 2019 年的互联网,很难想象他内心会有怎样的翻腾,相比于十几年前的“网虫”和“GGMM”,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经进化到了不懂梗就无法交流的地步。

这些网络流行语随着不断翻新的热点和暴涨的网络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已非往日可比。十年前,一句流行语或许要当它出现在某大型晚会上时才宣告过气,但在当下,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得有多快,流行语过气的速度就有多快。

因丧文化红极一时的马男Bojack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从破土而出到枝繁叶茂的三十年,网络流行语从最初的只存在于线上慢慢渗透进现实生活,也从简单的谐音发展到融入各种事件和梗,以往一句流行语可能在 BBS 火起来之后,很快就流通于全网,但现在,不同的圈子和网络社区都拥有了一套独特的“赛博黑话”。

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归根结底,依旧是屏幕前使用词语的人在变化。随着接入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流行语也变得愈加日常、碎片、直白和激烈,而孕育出这些词语的互联网的生态,已经变得如原始丛林般复杂。

 

你是GG还是MM?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初代网民们用电话线拨号上网时的心情。在当时的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 BBS 和兴趣部落刚刚建立起来,网络风尚依旧朴素友善,通过网络,人们终于打破地理藩篱,收获一种摆脱物质联系的友谊。

2000 年前后,中文互联网世界迎来了它的春天。猫扑和天涯这样的综合性论坛开始出现,新浪网和网易聊天室给网民提供了匿名社交空间,文学门户榕树下为网络写手们提供了实现文学理想的乐园,网络音乐的创作氛围也逐渐升温。

海峡另一边的台湾年轻人开始将自己称为新新人类,这个词也很快被大陆所接受。他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完全改变,地球村的梦想似乎就要因网络而成为现实。在那种欢腾劲底下,新新人类带来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世界观,以及一种新的语言。

数字谐音、拼音缩写、中英混用和夸张的无厘头式搞笑,孕育出了第一批流行语。“你是GG还是MM?”,“今天被只青蛙告白了,我晕”,“大虾,请留步”,“这是什么东东?”…彼时个人电脑尚未普及,手机才刚刚解锁拍照功能,这些在网络聊天室里流传的暗号就像一种身份印记,让网民们感受到脱身于现实世界的抽离感和认同感。

 

信春哥,得永生

2005 年到 06 年,发生了这么几件不大不小的事。

一位剪着短发,干练凌厉的成都女孩获得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年度总冠军;由宁财神担任编剧的《武林外传》登上电视荧幕;黄健翔解说世界杯澳大利亚对阵意大利的比赛,对着话筒吼出了那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这三件事就像三张时代的切片,正好对上了那段时间大肆流行的“信春哥,得永生”、“额滴神啊”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映成趣的是,宁财神正是榕树下的“四大写手”之一,他将网络元素编织在《武林外传》中,推到了主流面前,而黄健翔在世界杯赛上富有激情的解说,反过来成为现实往网络世界投放的一枚情绪炸弹。

个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后,网络世界开始摆脱松散的“数字游牧社会”。尤其当百度贴吧在 2003 年上线后,涌入网络的人们纷纷集结于此,让贴吧成为了中文互联网最具规模也最有组织的同好社区。

随着《超级女声》的影响力扩大,歌迷们为了拉票开始将贴吧作为追星根据地,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魔兽世界吧和李毅吧则因反感“追星脑残粉丝”,开始针对《超级女声》的参赛选手,尤其是人气颇高又不符合传统女性特质的李宇春制作恶搞动态图,“信春哥,得永生,死后原地能复活”的调侃也由此而来。

比起初见互联网时的单纯,此时的网络已经不再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清晰的割离。《超级女声》、《武林外传》和黄健翔,成为打通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来自现实的真实和严肃与网络的反叛和消解碰撞出了大行其道的“恶搞文化”。对主流文化元素的揶揄和戏谑,对无厘头和夸张的偏爱,让贴吧一时间成为流行语的发源地。

二次创作和解构的态度由此发扬光大,魔兽世界吧的名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最好的印证。这篇只有一句话的帖子在发出后的 5 小时内达到 30 万浏览量,获得超过 17000 次回帖。当人们来到这个帖子,重复这种无意义的喊话时,也在为它不断增添着意义。

直到李毅吧成员自称为“屌丝”,将一种侮辱成功地转变为一种“草根力量”的身份象征,“认真你就输了”的态度也迎来了高潮。

 

围观改变中国

2009 年,新浪微博上线了。

一个在线上让公众和“大 V”实现意见交换的公共舆论场被搭建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与社会现象相关的流行词和梗的集中爆发。

“躲猫猫”“楼脆脆”“欺实码”“范跑跑”…网民们参与公共讨论的热情被点燃了,而公知和草根,“美分”和“五毛”的对立也开始浮现。在 7.23 甬温线重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瞬间引爆了互联网,“我反正信了”也在网友们不断地二次创作和解读下,变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梗。

曾经被视为需要规范的网络用语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2010 年《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标题中使用了网络词汇“给力”,意味着网络流行语将不再受到约束,但在信息浪潮面前,或许应该说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感染力已经让约束变得不再可能。

由大学生组成的配音团队 CUCN201在2010年贡献了大量原创网络流行语

2013 年前后,传统媒体不再盘点每年的“网络流行语”,并给它们做出一本正经的解释。随着互联网的入口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从门户网站进化为 App,每个人都抱着手机选择成为“低头族”,流行语变成一种快速生产,快速消费又快速被淘汰的“语言快消品”,让盘点网络用语这种事情显得多余又古板。

知乎和豆瓣等网络社区已经逐渐取代了论坛,社交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上,内容生产者们摩拳擦掌,一种新的媒体模式开始改变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而大多数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以往如文化广场般的互联网,会因不同网络社区和 App 之间的隔绝,让网民们回退到部落氏族的网络生态中去。以共通价值观为基础的流行语即将被各自占山为王的社区和各自趋于封闭的话语体系冲散,一个更情绪化的时代就要到来。

 

NMSL

孙笑川已经变成了一个梗

信息跑得越来越快了。

2011 年,@无坚不摧的舒克 在豆瓣写日记吐槽自己学法语的苦累辛酸,随后《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莫名奇妙地火了,“伤不起”、“尼玛”和“有木有”成为吐槽时的常用语,一种充满感叹号的表达方式——“咆哮体”——诞生了。

最初这种表达方式还只是用在日常吐槽上,直到自媒体把它带入了文章中。

潘多拉魔盒就这样被打开。在一个讲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屈从于传播规律的媒体们开始用大量的感叹号和情绪化词汇来抓取读者的眼球,一旦走上这条道路,恶性竞争就开始了。激烈的用词很快泛滥,词汇的分量也跟着迅速贬值,“较”、“最”、“极”、“超”,形容的程度不断上升,之后就是无可避免的词语降格。

激烈而直白的网络,就会产生激烈而直白的语言。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还是主播孙笑川带火的“NMSL”。除此之外,“我好了”、“我可以”、“在?kkp”、“坐地排卵”甚至是“冲”,都来源于一种不加掩饰的冲动和情绪。

在这些通用的流行语外,不同的圈子里也有互不相通的梗,网络直播和 B 站带来的弹幕文化推波助澜,体育梗、游戏梗、追星梗、ACG 梗层出不穷。在互联网发展至足以实现更细致的人群细分时,流行语也就随之碎片化。

你不会看到一位豆瓣用户用“什么水平”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事物,而不看直播的人看见“我裂开了”,估计也只会一头雾水。网络流行语已经分裂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孙笑川的粉丝们用抽象话交流,饭圈女孩们用拼音缩写对话,ACG 爱好者更是将游戏、漫画、动画和轻小说放在一起一锅乱炖。单就一句“哈哈哈”,也发展出了各种笑法:“恍恍惚惚红红火火何厚铧”、“hhhhhhh”和“2333333”。

 

You Are What You Say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那么网络语言就不只是交流的工具。

当网络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了现实与网络两份人格,不仅你所用的网络语言依赖于你的网络人格,同时,你所用的网络语言也在定义和塑造你。而当网络聊天占据了日常交流更大的比重时,现实和网络人格的主从关系就发生了颠倒。

最明显的,或许就是人们慢慢感觉,线下聊天已经比不上线上聊天畅快了。Emoji、表情包、Meme,这些最初被设计为聊天辅助品的东西,也正在慢慢反过来主导一场对话。

在不同的网络社区中,人们用各自迥异的语言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从初代网民们的“我们是一类人”,演变为现在的“我们和他们不是一类人”。“不带狗头一律按敌军处理”的理论出现以后,每个小社区都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友军信号”,而现在网络世界已经足够宽广,也有了足够多的“他们”。

近几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不断膨胀,网络流行语也开始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家格蕾欣·麦克库洛克在《因为互联网:理解语言是如何变化的》中解释,用“网络体”写的小说,如何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并认为表情包和网络用语的“新复杂性”是一种语言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在国外论坛 4Chan、8Chan 和国内的微博上,越来越多充满情绪化的激烈言论,以及被包装在轻佻的流行语和 Meme 中对其他群体的隐形压迫,正逐渐使得这些碎片化的网络语言成为孕育极端主义的温床。在今年发生的新西兰枪击案中,主犯就在行凶当中全程直播,并在行动中融入了大量的梗。

新纳粹主义者将伤心蛙推举为自己的代言人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网络流行语言变化的这几十年里,它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面目也越来越复杂。不知不觉间,网友们又开始了一次网络文艺复兴,换上初始 QQ 头像,用古早的流行语对话,怀念起那个单纯的网络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网络流行语将继续进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载体,以至于最终,它甚至可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就像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在谈论着不同的“自由”,网络的去中心化特质也只会加重网络语言的多义性。

抛去这些话题不谈,流行语的泛滥已经开始让人感到疲劳,或许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尝试一下不用任何表情包和流行语聊一次天,做几分钟的“语言原教旨主义者”,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内容:

《A Mass Murder of, and for, the Internet》

《百度贴吧:人们为什么寻找组织,又为什么离开它?》

《当推特与电邮进入小说:网络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语言和社交?》

 

扫码关注「界面歪研社」,获取更多有趣内容

 

来源:界面歪研社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