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城市瓦拉纳西座落在恒河边,因其随处散落的寺庙、神秘的僧侣和恒河边上流水滚滚拍打的阶梯文明。不仅如此,这个带有神性的城市还不断输出着全世界最精美的丝绸纱丽。
手工班纳拉西丝绸纱丽上花纹样式复杂、意象独特,鲜艳的绸缎上镶着大量金色银色的扎绣花(Zari),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对象。到了婚礼的季节,这种手工纱丽更是新娘眼中的香饽饽,一件精美的纱丽能让她在人群中一下子脱颖而出。
然而瓦拉纳西传统的手工纺织今天有了新的竞争对手——现代化的动力织机。自动机器降低了生产成本,效率也蹭蹭蹭提高。
这一改变也给手工纺织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他们得杀出一条血路,在社交媒体和快时尚快速侵蚀传统的时代中找回精品手工纱丽的一席之地。
走在皮利科堤(Pili Kothi)逼仄的小径上,你能听到织布机咯哒咯哒的脆响在小镇里回荡。皮利科堤坐落在瓦拉纳西城的东北部,大多数居民都是纺织工人。在瓦拉纳西,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
他们的双手来回运转,有条不紊,四季不断。印度织工的劳动者之歌在摇摇欲坠的红砖小屋之间飘荡,回响不绝,代代相传。
在这一个个光线昏暗、视野朦胧,空气令人窒息的闷热工作坊里,洋红与亮金碰撞飞溅,交错在横竖之间——这台老旧的木制手摇纺织机源源不断地吐出一匹匹巧夺天工的精美手工丝绸。
“我生于斯,长于斯。这个作坊是我父亲给全家人挣面包的地方,我的祖父也是个纺织工。”56岁的瓦拉纳西纺织大师兰赞·阿里盘着腿,坐在作坊隔壁的会客厅里说。
阿里是家族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了,这家人在瓦拉纳西手工纺织已经有了长达100年的历史。在这里,绝大多数织布工都有着相同的故事。
这个群体中,穆斯林占了绝大多数。纺织品贸易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密不可分。许多家庭都是子承父业,从爷爷到孙子,艺术技巧代代传承。同时,他们大多都贫穷清苦,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在这里,每件纱丽只能换来几千卢比(大概200-350人民币)的收入,但制作过程则动辄花上一个月。
连接传统的入口
班纳拉西纱丽取的是这座城市的名字——瓦拉纳西,不过本地人把她唤作“班纳拉斯”(Banaras)。这里产出的丝绸自成品牌,一针一线中嵌入了印度独特的历史。对纱丽纺织工、穿纱丽的女子、商人和设计师来说,班纳拉西纱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东西。
瓦拉纳西的丝绸产业起源于何时何地依然是个未解之谜。在古代佛教和印度教的文字记载中,这座城市就已经成为了印度的棉纺基地。在莫卧儿帝国时期(也就是16世纪以来),波斯纺织大师来到印度,切磋交流之下,印度的丝绸纺织技术也得以蓬勃发展。
好几个世纪以来,瓦拉纳西这座城市一直是虔诚教徒的圣城,对商人和游者来说,也是旅途的必经之站。长久以来,摄影师、作家和熟练匠人也纷纷前来朝圣。
瓦拉纳西的纺织工在他们的丝帛锦缎上装点大量的金银扎绣花,图案设计巧夺天工,这座城市也因此愈发声名鹊起。
时光嬗变中,布匹上的意象也发生了一连串的进化。花朵、动物、鸟禽和植物草本各自在班纳拉西纱丽上茁壮生长,几何图案也是手工纱丽的热门设计。
想要织出上乘的班纳拉西纱丽,需要大师级的技巧、艺术审美和耐心。纺织匠潜心坐在织机面前,短则几个礼拜,长则半年,只为创造一件纱丽,如果花纹尤其复杂的话,这将是个更加旷日持久的活计。
阿里和他的同僚每天要定坐在织机前忙碌15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要加班加点,拿着梭子,穿着细丝,在一行行织线中来回往复。
“在印度,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有如此庞大的纺织规模。在世界上,你更找不到任何一个作坊,能缔造出这般惊人之作。”阿里说。
每一匹纱丽的诞生,都来自纱线经纬之间的交叠。班纳拉西纱丽的织锦手法特别,手工艺人会增加一束丝线,在横竖之间穿梭,将花纹织入布匹,创造出精美的意象作为装饰。
“这些图案非常细微精致,必须手工操作。纺织工人要目不转睛地盯着扎绣花,一丝不苟,”阿里说,“慢工出细活,这个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需要特殊的技巧。”
产业蝶变
然而阿里的这种营生方式正在受到冲击。
电动纺织机正在逐步取代手工织布机,毕竟它们能够一下子炮制出大量成品,速度之快,产量之大,都是手工织布者难以企及的。
“有了电动织机,只要你按下开关,它就开始咿呀作响,自动工作了,人就只需要站在一旁观战。手工织机就大不相同,工人需要不断与之互动。”阿里补充说,如果他曾攒到足够的钱,他也会买一台自动纺织机。
阿里还感叹道,现在的年轻人,愿意拿起梭子的寥寥无几。
“年轻一代从小就看着电动织机长大,手动纺织机如何运作,他们一点头绪都没有。然而这些手动的玩意儿依然躺在许多人的家中,一贯相传,他们延续着这个传统。”阿里说。
照目前来看,要想制造细致的精品丝绸,手工织布机还是更胜一筹。班纳拉西纱丽有很多细节都是电动织布机无法完成的。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织布装置也越来越复杂,手工纺织很可能日渐式微。“总有那么一天,手工纺织行业会死去。这一天不会明天突然降临,但一定就在不远的将来。”阿里并不乐观。
不过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复兴这个产业,并且给它添上现代的色彩。
2015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设立了一个“全国手工纺织日”,旨在提高人们对手工制造与织布工的认识。与此同时,莫迪总理还提出了印度制造倡议,鼓励企业在印度本土制造产品,由此也启发了一批设计师,重振印度的传统手工艺。
“神圣织工”(Holy Weaves)是瓦拉纳西的一个手工纺织品生产企业,同时具有自己的网络电商。其创始人兼创意总监乌芒·阿格拉沃尔(Umang Agrawal)表示,这些举措虽然值得赞赏,但单凭如此无法拯救整个手工织造业。
“如果你想要重整河山,甚至只是延续手工纺织行业,就要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支持我的企业,或是帮扶产业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纺织工人,都无法振兴整个行业。”
“不想沦为一个打字员”
阿格拉沃尔来自瓦拉纳西一个传统的手工织造家族。他曾经远赴华盛顿,在金融分析师的位子上奋斗。后来,他携着自己在商界的经验和洞见,回到传统手工艺的世界,创造了一个在线平台,推广班纳拉西纱丽和其他印度手工纺织产品。
他表示,该平台已经带着手工纺织品走出国门,为国内外的新客户所青睐,美国就是被俘获的其中一员。
“我们的目标是让手工纱丽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他说,但这个小事业也不乏瓶颈。网络电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充斥着声称是纯丝制造的廉价仿品丝绸。阿格拉沃尔说。
这位年轻企业家坐在瓦拉纳西纱丽陈列室中,他认为,要想保住手工纱丽的地位,就要把它们视作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手工纱丽也需要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设计手法也需要跟着进化,纱丽需要在休闲场合露脸,而且除了那种你在婚礼上只穿一次的金光闪闪的款式外,也应该创造出新的款式。”阿格拉沃尔反思道。让印度纱丽走进人们的视野,增加大众对它的需求,在这方面社交媒体功不可没。
2017年,宝莱坞女星艾鲁丝卡·沙玛(Anushka Sharma)穿着设计师萨贝阿萨奇·慕克吉(Sabyasachi Mukherjee)打造的手工班纳拉西纱丽亮相婚礼,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山寨纱丽制造商也一哄而上,全国上下的新娘也都受到了她的启发,穿上了同款婚衣。在红毯上,宝莱坞明星和各路名流站在镁光灯前,身上披着垂坠顺滑的班纳拉西丝绸,快门闪烁,他们的照片印刻在Instagram上,展示给全球亿万粉丝。
印度顶级艺术家在设计时装周作品时,也都将班纳拉西纱丽的元素融入其中。
“设计师一直都在想办法开发纱丽的新玩法,但从未像今天一样,受到如此关注。”阿格拉沃尔指出,服装创新与现代化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但直到最近才初见成效。
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社交媒体都将目光投向了纱丽,一大波的推文讲述着其背后的故事,排山倒海而来。”
西方时尚品牌正在席卷印度服装市场,但纱丽在此大环境下也正重新焕发活力。
2015年,两个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个活动,#100日纱丽计划(#100sareepact),他们募集参与者,让她们每年穿100天的纱丽。活动启动以来,超过25万张纱丽女郎的照片加上了这个标签,贴到了Instagram上。
阿格拉沃尔说,尽管人们的重新关注对重整传统手工纺织业至关重要,但手摇纺织机的市场也要不断更新,让大家眼前一亮。
“我不希望有一天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纱丽,”他说,“我们都不想重蹈打字机的覆辙。”
翻译:马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