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都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以及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成都温江区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强区”的目标,从着力解决温江公共文化服务症结入手,以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七化”为抓手,积极开创“两项试点”工作新局面,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7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68个,创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制度化,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2016年9月9日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围绕服务项目与内容、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和经费、人员保障方面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2020年)》,该标准确定了三大方面21项78个指标,明确了温江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为温江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都市体育局联合区财政局制定下发了《温江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度),《办法》从经费管理原则、使用范围、经费分配、创新特色项目经费申报、监督检查等多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二)坚持标志化,推动区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温江区已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和标准化建设。为进一步解决镇(街)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人才缺乏、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积极推进“两项试点”建设工作,着力在“管好”和“用好”基层文化阵地上狠下功夫。一是着力解决温江区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缺失问题,打造一张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区文体中心已纳入永宁片区(医学城B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剧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成后,将能有效承接市级相关文化功能,同时能满足多元化的文化市场需求和多元化的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二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优化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三是充分促进资源整合利用,将15个区级部门的包括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科普、便民服务等20余项功能综合考虑,由区民政局牵头,多部门配合,统筹建设了基层公共服务中心。通过“三步走”,温江充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综合化建设。目前,已经建成的基层公共服务中心示范点面积均在200㎡以上。建成的基层公共服务中心既是每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又能满足村(社区)两委基本办公需求,还充分考虑到时空距离和老百姓的需求,让百姓就近享受到文化服务。
(三)坚持标准化,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质量提升
在“两项试点”工作推进中,温江区始终坚持以“标准化”为抓手,同时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发展。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坚持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针对试点建设中各镇(街)的经济发展、服务群体等差异,在功能设置和面积上不作统一规定。结合不同区域群众的不同需求,将有的服务功能进行了“放大”,并对利用率不高的功能设置进行了整合。如柳城街道大学城社区将电子阅览室与图书阅览室进行了整合,将图书室改建成“文创室”。
二是在功能定位上,坚持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为避免造成“千镇一面”格局,温江区不仅在功能定位、服务内容、运行管理上不断探索标准化,还根据各镇(街)发展和乡风民俗不同,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做到一镇一品。如温江区被誉为“国际化社区”的柳城街道大学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增设了小剧场、文创室等功能。
三是在服务内容上,坚持标准化与分类化相结合。以一般性文化需求、个性化文化需求、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为分类标准。依托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一般性文化需求,实施标准化服务。针对个性化文化需求,依托市民艺术培训学校、镇(街)辅导站、村(社区)辅导点,开展20个门类的免费艺术培训,形成书法、健身舞、瑜伽、儿童绘画、陶塑、播音主持、鱼凫讲坛等品牌服务项目,实施分类差别化服务。
(四)坚持均等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同质共享
一是实现财政投入的均等化。区财政按照区内常住人口设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2015年达到人均16元标准,各镇(街)也按照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对区财政下拨资金进行配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文物保护、非遗保护、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人才培训等项目全部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以专项经费形式下达,确保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实现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继续实施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服务,去年全年组织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大看台、百场精品文化活动进村社等一系列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达 1000场次以上,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00多场次,群众覆盖面达90%以上。
(五)坚持社会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办文化,建立起文化阵地托管模式、企业参与文化活动模式等,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一是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2015年温江制定出台了《温江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安排了不少于200万元的经费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
二是推进社会类文化组织发展。完善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扶持管理办法,对《温江区文化人才及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奖励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完善,每年落实30万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专业协会、艺术团体发展,目前全区有文化专业协会、艺术团体67个,会员上万人,并发展了一支2000人规模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推动文化繁荣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社会化管理。加快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社会化管理。如温江区金马镇文化站购买鱼凫精英文化有限公司对文化站进行托管,培训学校除保障文化站正常开放外,周一至周五还根据当地居民需求开展免费艺术辅导培训服务,同时开设了430学校,对430学校学生提供无偿的托管和课外辅导服务。以天府幸福草青工文化驿站为核心,形成了“1+N”的社会服务模式。天府幸福草青工文化驿站建成后,吸引了“3+2”读书荟、成都大同社工、海科教育协会、海科人力资源协会等近20个社会组织在此长期开展常态化服务,同时,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约15支志愿者队伍也将此作为主要活动阵地,策划并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四是加强校地文化合作。充分利用温江区丰富的高校资源,推进资源共享。目前,已有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等5个院校文化设施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年均开展文化人才培训2期以上。
(六)坚持数字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2017年温江区被纳入“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第一批试点建设区(县),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推进“两个平台”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e管家”温江分平台建设已分别于2018年6月和8月完成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效能已显著提升。一是公共服务更便捷。建立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将区内文化活动、公共场馆、培训报名、在线学习、新闻资讯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对社会开放。为全区各镇街安装接收终端,统一传输可选择可订制的文化“套餐”,市民可在线参加活动、观看直播、参与线上培训交流等,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已累计注册用户1万余人。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搭建数字阅览室、多媒体室120余个,配备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500余台。加强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目前电子期刊充实至600余种,电子图书达35.4万余册,开通微信查询和续借功能。二是自身管理更高效。建设“文化E管家”管理平台,对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数据对比分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监管体系,实现扁平化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基层文化站点服务品质进行考核评分,倒逼提升工作效能。实施痕迹化管理,实时记录活动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留存工作痕迹,彻底杜绝“造假”和“补课”现象,在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追踪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督查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坚持特色化,努力塑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一是坚持设施建设特色化。温江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充分体现了“服务于民、问需于民”。先后根据辖区群体特点及群众意愿,建成了柳城大舞台、涌泉民乐广场、和盛镇开放式文化站、天府街道青工文化驿站、永宁镇群众艺体馆以及面积达15000㎡的城武文化广场。二是坚持服务特色化。继续深度挖掘温江本土文化资源,着力推进鱼凫历史文化、光祈音乐文化和翰墨温江文化品牌建设,塑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品牌。今年温江区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光祈音乐节、第十届社区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让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同时,结合各村(社区)群众不同的文化诉求,以优秀文化为根基,形成了“一村一色”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如寿安镇天编艺文化旅游节、和盛镇土桥村“紫薇花开”和盛乡村旅游节暨非遗文化周、万春镇和林村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天府街道海科社区“海科红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