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派》的一次“冒险实验”

演员能够拿到一个角色的原因,并不是单靠一方面的优势,而这才是演员上岗真相。

《演技派》剧照

作者 | 谷雨

曾经长期观察过横店的一位记者说,横店是一座“魔幻王朝”。

这里,皇帝骑着自行车,宫女拿着自拍杆。白天与你擦肩而过的是某某王朝的太子公主,三教九流外八门的奇人,晚上说不定会在一个烧烤摊上,喝啤酒,在冒着白烟的火炉子上撸串儿,谈笑风生。

横店有自己的规矩,规矩成方圆。

如果说中国影视行业生态的缩影是横店,那么横店的缩影就在被规规矩矩分割到一宫一殿、一个一个的剧组里。

于正持同样的看法,他觉得娱乐圈、演员剧组最真实的状态都在横店城里,而《演技派》就是中国每个剧组的生态记实录。

于正在横店贡献过太多的作品,优酷资深制片人、《演技派》项目负责人宋秉华,《演技派》总导演胡明,甚至用一组数据和名字量化了这位当下最受争议的制作人。

12年,48部戏,杨幂、赵丽颖、陈晓、吴谨言、许凯.......

去年《延禧攻略》为爱奇艺带来了1200万的付费会员拉新数,于正也一度被外界看做是最懂观众,最明白市场的一位影视人。

这一次《演技派》的出现,是优酷对综艺大盘的排兵布阵、赛道抢夺,和对演技节目理念创新;对于正来说,可能又是一次捕捉观众娱乐需求的新机会,但不同的是,他玩起了跨界,尝试了综艺。

横店剧组缩影

“你的性格真的很少见,在江湖上”,怒发冲冠的吴镇宇摩挲了把下巴后,对台上的年轻演员谢彬彬,无可奈何的说道。

这场演员见组考核上,谢彬彬的尴尬演技让吴镇宇为当晚的《演技派》贡献了节目开播后的第一个金句。

但即便演技尴尬,吴镇宇还是选择放谢彬彬一马,让他加入待定组。这还不算完,在所有评委老师选完12名演员之后,吴镇宇让谢彬彬以旁听生的身份加入了《演技派》,让人大跌眼镜。

当晚#吴镇宇选谢彬彬#的话题就冲上了微博热搜。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演技尴尬的谢彬彬能够成功晋级,这样的事儿或许每天都在横店发生:演员能够拿到一个角色的原因,并不是单靠一方面的优势,而这才是演员上岗真相。

区别市场上其他演技类综艺,《演技派》第一期就从所有演员里,挑选出了12名演员和4位旁听生。节目在赛制上没有把导师之间的关系,打造成“竞争机制”,没有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也没有戏剧性的抢人桥段发生,好像以往裹着神秘外衣的演艺行业,在这里不残酷、不紧张了。

导师和演员之间没有双向选择机制,导师和导师之间没有竞争关系,演员不用再塑造经典影视中的人物角色,节目的戏剧张力似乎都在靠着片场的点滴事件撑着。

如果说以往的演技节目是华丽刺激的电影大片,那么《演技派》一定是清汤寡水式的纪录作品,它反映的是一个演员从见组、定角、拍戏到杀青的各种环节,它给大众看得是个影视流水线和整个工业化的过程,是剧组生态缩影。

宋秉华和胡明不是不知道,这样尝试的风险性,但他们依旧如此做。

今年年初的时候,于正被请去了优酷做宣讲,在台上他把《演技派》介绍了给樊路远。彼时其他平台的演技类综艺已经事先放出风声。优酷看到了《演技派》的长处,这个优点被写在节目的宣传口号里,即一档演员片场揭秘的演技综艺。

宋秉华回忆,在于正眼里大众传媒认知对演艺行业是有误解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自然看到这个城市的生态和周边人的认知不一样,他太多次被人问到你们演员行业是怎么样的。”

这是这档节目诞生的由来,《演技派》没有单独把“演员”分割出去做文章,而是当成一个螺丝钉,以点带面展现整个工业环节,告诉观众一部戏如何产生。

这不是“于正”的节目

时间拨回到更早时候,《演技派》杀青当天,正在被探班媒体围绕着的宋秉华,先否认了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这不是于正老师的《演技派》,于正老师是一个代表,但这不是他的节目。”

宋秉华说得笃定,在他口中这档节目是“有公心的”,它它是优酷演技类综艺赛道上的尝试,也是让年轻人“动起来的”的创新节目。

《演技派》的总导演胡明说得更直接,“这档节目是一场真正让演员在剧组里面,因演技好坏而真实产生的真人秀,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比任何编剧套路都有魅力。”

优酷和银河酷娱对《演技派》的定位是,这是一档演技类综艺的一次新突破,并且给观众带来了更广度的思考,一是观众对影视行业的思考,一是包括演技评判的标准。

“《演技派》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观众真的看懂一部剧。这部剧是好剧还是烂剧,看懂一段表演是不是狗血的表演,和是不是比较好的表演,我觉得是对观众有用的。”

总导演胡明坦然道,虽然此前很多表演类节目已经试图努力过,但行业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表演是有难度和专业性的。

市场上一些演技综艺过于戏剧化的处理矛盾、放大矛盾,反而忽视了一些更高层面上的表达,误导观众审美。演技节目的处境和2017年刚刚诞生的时候完全不同了,行业快速更迭,观众对这个行业表象已经不陌生了。

他们不缺好演员了,缺的是制片人、导演们如何找出好演员与适配角色搭配,他们需要看到好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从而理解行业生态逻辑。

《演技派》要做的就是表现演员之苦、演员之难、演员之专。它呈现给观众的演员生态,不是色彩斑斓的,不是出行要携带多少助理和多少辆保姆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节目组选择以真人秀+纪实手法真实呈现。所以前期他们把节目的录制地点搬到了横店,以真实的剧组场景作为棚内选角部分。

从各个影视剧中海选出来的演员们,虽然以前做过网剧男女主角,在大制作作品中担任过主要角色。到这个戏里,他们也要从“跑龙套”的身份做起。

在后期的赛制中,最后选拔出来的16位演员,将由于正担任制作人,手写剧本,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安排角色大小和戏份多少,经于正的团队拍摄成作品,由现场导师、表演老师和助力嘉宾给出指导。于正透露,他甚至还尝试以“互动剧”的手法去创作内容。

何为演技派?

2017年,因为发现市场上实力派演员空缺,浙江卫视制作的《演员的诞生》进入到大众视野,这是国内第一档关注演员演技的综艺,它也实实在在的为市场挖掘了一些不错的演员。

人们第一次关注演员职业,关注演技。演员简单直接的演技PK在当时收获了不错的流量,贡献了足够的话题,直到现在依旧是一档常青综艺。

2018年,更多的演技类综艺走到台前,媒介话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生产过剩的网剧、电视剧被注入市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演员带着梦想,奔入这个行业。“流量”、“实力”、“偶像”,人们对演员专业的认知,仅仅局限在PK类的节目中,对整个生产环节、工业流程是陌生的。

“如果说你做一群非常会表演的人,在这个节目里演一场真人秀给观众看,观众看到的是戴上几层面具的演员,这个一点意思也没有。”面对媒体采访时,胡明表示。

就如第一期中节目抛出来的那些问题。是张颂文两次藏起铃铛,让罗正去找,问的是演戏到底要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周路啦没戏可拍时候,要不要放下自傲,去看看自身问题。是问演员你在为自己演戏,还是在为观众演戏?《演技派》把它们挖掘出来,抛给观众一同思考。

如果说以前的综艺节目求的是“谁是实力派”,关注到演员个体。那么这档节目要的是“谁是那个最合适的演员”,关心的是一部行业生态。也就是说,《演技派》讨论的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而非“优秀不优秀”。

比如第一期节目里辣目洋子贡献了优秀的表现,但在后期节目中于“应聘”女主角上让老师们发生了争议。

就算她演技全场最佳,但她的形象类型并不适合女主“倾国倾城”的角色。过程中张颂文、吴镇宇、张静初也都为她争取,认为她是绝对的实力派,不拿主角节目并不公平。

但站在制片人角度思考的于正则认为,市场买单、观众买单是最要紧的。制片人要为整部戏考虑,整个市场考虑,他要去做平衡。

这也回答到了《演技派》最初想要回答的问题,一部戏不是一个简单的、直接的过程。一部戏的成功不是由一个人、一个演员、一个工种、一个部门的作用,它是多个元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

而什么是好戏,什么是坏戏,且留给观众来评议。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