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逛了网红菜市场,我们发现它不只是拍照好看那么简单

菜市场在一点点改变,不变的是邻里生活的烟火气。

记者 | 来舒敏

秋日的午后,愚园路公共市集的菜摊前你总会看见几个的网红举着自拍杆,变换着各种姿势在拍照,摊主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即使他们扭捏的姿势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知是什么时间开始,菜市场晋升为城市网红地标,只是来打卡的人几乎不买菜。

曾经菜市场是城市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美食大师蔡澜先生每到一个地方,必要逛一下当地菜市场:“因为那是城市里最市井、最真实的地方。”《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也说过类似的话:“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这种菜市场情节恐怕是生鲜App所替代不了的。

如果说盒马等生鲜APP构建着新零售的样子,那么曾经承载社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贸市场也在进行着自己的转型和升级,一个个标准化菜市场转变成承载着邻里社区功能的公共市集。

自2005年起,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开始引导菜市场管理方先后进行以硬件提升为主的1.0版标准化菜场改造和侧重内容更新的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场建设,如今3.0版菜场综合体也纷纷亮相。

比起拍照,我们更想深入看看这些承载了人们对城市最深记忆的地方到底变成什么样。

乘坐地铁12号线到七莘路终点站下车,顺着七莘路一路向南步行15分钟,到秀文路左拐,再走5分钟,过一吊桥,便到了目的地,也就是莘庄第一家网红菜市场——黎安集。

黎安集全长大约有230米,贯穿黎安路和秀文路,大致分为生鲜区、小吃百货区、南北休闲广场、河道景观区及空中花园五大功能区。从巨大的门店进入,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左边卖蔬果,右边是熟食店,再往里走才是海鲜水产和肉类的摊位。市集另一头是小吃店和服务类型的商店,比如说老年人服饰店、理发店、美甲店,中间过道处放置了小型儿童游乐设施。

采访当天,黎安集改造负责人高硕已经在那里等我。没想到,眼前这位1992年生的姑娘竟设计并策划了6000平方米,投资约2000万的菜市场改造项目。

高硕非常熟练地介绍着菜市场的设计细节,在水果摊位前停留时,还熟络地跟商户打招呼:“以前这个菜市场只有两排灰房子,环境比较脏乱差,我们做了统一的设计和整改,连每家店的名字都是我们起的,商户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对于视觉部分,高硕自己觉得挺大胆的:“原木色和淡绿色搭配,完全跳脱出了大家对菜市场固有的认知。”

改造前的黎安农贸市场入口
改造后的黎安集入口
改造前的黎安农贸市场
改造后的黎安集
 
改造后的黎安集露台花园

高硕之所以做菜市场改造项目,主要得益于父亲的支持。2006年,她父亲成立铭言集团,上海第一家标准化菜市场就是由她父亲打造。军人出身的父亲曾游历过50多个国家,对国外市集文化非常有兴趣,于是在2017年接手了黎安农贸市场的改造项目。

据了解,以前标准化菜市场不需要设计师,黎安集算是集团从标准化菜场到市集的转型:顶棚是后加的,市集内还安了中央空调,洗手间也是五星级标准,鉴于以前商家用快烧壶特别不安全,他们还专门配备了热水间和食品加热区。

2016年,高硕从英国留学回来,做过两年电影公关的工作,并没有想到最终会转行去做实业。不过,国外6年的生活经历让她了解到市集不只是买菜的地方,还承载着很多生活功能:“英国菜市场有咖啡店和鲜花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中国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得慢慢培养这个习惯,所以黎安集就像一个迷你社区,日常衣食住行基本上都能在这里解决,逛菜场也能喝咖啡、买鲜花,而不是买完菜就赶紧回家。

黄伯伯住在距离黎安集走路5分钟的黎安村,从1994年黎安农贸市场开建,他便担任管理菜市场的工作。改造前,大家来这里的主要任务是买菜,买完菜直接回家,现在变成市集之后,一下子热闹非凡:“老人会带小孩过来玩,吃完晚饭后,大家在市集门口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有好几拨人,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

高硕认为,黎安集之所以能时时刻刻吸引人前往,得益于良好的管理:“后期管理非常重要,一个死角经常不清洗,久而久之,这一块就处理不好了。我们每周四是打扫日,假如商户超过3次不达标,就要停业整改。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这些菜都有追溯系统,每个商户需告知菜是从哪里进来的,产地是哪里。”

探店过程中我留意到,每家商户都有一个双屏的机器,大家买菜时,等摊主在机器上称完斤两后,屏幕上直接显示出单价、斤两、价格,以及一个二维付款码。无论男女老少,大家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扫一扫付钱。

“现在的秤都智能化了,健康证和营业执照显示在上面,不需要挂起来。商户还可以看到每天什么产品卖得多,什么产品卖得少,再根据这个数据信息去进货,”高硕说。

然而,并不是每个网红菜场的经营状况都能想象中的那么好,愚园公共市集上的菜市场半年内经历了换牌和商户退出。

位于愚园路1088号的愚园公共市集,于今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上下两层共1200多平方米。它的前身是上海医药职工大学,按周围居民的说法是就是几幢破旧的房子,那时候修皮鞋的小吴鞋匠铺还在马路边一个感觉随时都会被风吹到的塑料棚里,小吴是江苏人,从他父亲开始就在愚园路上修鞋了。

愚园公共市集一楼主打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配套服务,如弄堂老面馆、耳光馄饨、山东水饺等特色小吃店,顾爷叔修锁、小赵裁缝铺、小吴鞋匠铺等便民生活店铺,以及设计时髦的社区菜场。二楼为社区艺术活动空间,为社区居民及周边白领提供各类艺术展览,目前主要有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和亦安画廊。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一对对小情侣或是闺蜜手牵着手来这里拍照打卡,但大多数去的是楼上的美术馆,而不是菜市场。

菜市场刚开业那阵子,还叫“甜园生鲜”,水产、卤味烧腊、新鲜果蔬统统一应俱全。

郭迁是一位30岁出头的插画师,上海本地人,每天上下班他都要穿过1088弄的弄堂,路过愚园公共市集,可以说是见证了愚园公共市集从无到有的过程。

当愚园公共市集还未落成前,郭迁所在的小区只有流动菜市场,每周二和周三会有摊主过来售卖蔬菜,如果要去别的菜场买菜,还得走上至少一公里的路:“当时买菜像是在过冬,每次得多买一点囤在家里。”

菜市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有了它,买菜就方便多了。郭迁说:“菜市场的设计是马路对面的创邑来做的,风格比较国际化,干净清爽很明亮,我现在也不需要囤蔬菜了,几乎可以每天路过来买一点新鲜货。”

周边的居民是服务到了,菜市场老板娘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老板娘小红接手后,把菜市场的名字改成更接地气的“邻菜场”,把原本的铁柱子拆了,看起来更亮堂。但是水产、卤味烧腊区的商户因为经营不善都撤走了,目前处于空置状态。

老板娘说:“来这里买菜的主要还是附近居民,那些来拍照的小年轻最多买一瓶水。水产、卤味这些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度,我们只能等别的商户接手。”

愚园路属于一条百年历史的老马路,住在附近的居民普遍文化程度高,素质高,尤其是老年人,拿着不低的退休工资,操心着柴米油盐。作为传统上海人,节省二字仍是他们的生活核心。

每天早上,老人们把逛菜场这件事情当成出门散步,先去附近3-4个菜市场走一走,比一比今天想买的菜到底哪里最便宜,再决定去哪个菜场买。

“有时候我的菜场上海青卖1块钱一斤,土豆也是最低价,那他们就只买这两样蔬菜,精明得很,”老板娘补充道。

当然,周边居民来愚园公共市集不只是为了买菜,有些人找鞋匠小吴修鞋、修包、修箱子,价格还是20块;有些人喜欢早上过来吃碗馄饨;大部分年轻人则直接上二楼,去美术馆转转,或者在Luna舞蹈房跳跳舞,逗逗猫。

郭迁说:“愚园路这个地界很高端,住着的人普遍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邻里关系很好。”

11月4日下午,当我再一次造访愚园公共市集的时候,发现美术馆里有4桌人围在一起,一边讨论愚园路游玩路线,一边在地图上画画、写字。参与者既有愚园路上的商户,还有住在愚园路上的居民,插画师郭迁也积极参与其中。

大家头脑风暴半小时后,每个组的代表拿着地图讲解自己理想的愚园路游玩路线,让更多游客能深入了解愚园路的文化,而不只是拍拍照,打个卡就结束了。

在这之前,郭迁还在愚园路上的快闪店——“故事商店”担任过一日店长。有一位姑娘进来说想写故事,担心她一张卡片不够写,郭迁还开玩笑地给她多拿了两张,最后她写满了整整五张卡片。

在这五张卡片的文字里,她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26年里,看到愚园路一点一滴的变化,从童年时的幼儿园、小学、少年宫、零食店、面馆,到现在新的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咖啡馆……

做完店长后,郭迁决定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用漫画+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已经画了30多个故事,有时候画一张图需要10个小时,这也算是给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留下一点共同的回忆。”

比起黎安集通过菜场+小吃百货街,把当地人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在市集里,愚园公共市集则利用菜场+社区美术馆的形式把生活和人文相结合,让人意识到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在上海,类似的改造项目还有很多,仔细比对一下,你会发现每个菜市场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说位于长宁区芙蓉江路上的美天AI菜市场,原本是芙蓉江电脑城,摇身一变成为上海首家运用人工智能的科技菜市场。

美天AI菜场

听起来是不是还挺有未来感的,那所谓的人工智能技术是怎么应用的呢?

理论上说,在AI菜市场买菜,你需要先建立一个账户,录入自己的手脉,然后将任意选购的商品放到结算台,系统自动识别结账,不需要人工扫码结算,最后再刷手支付完成买菜流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真正去到芙蓉江路上的美天AI菜市场时,发现所谓的AI刷手支付技术根本没有按计划实施,菜市场一楼仍是2.0版标准化菜市场,二楼有几个提供中西简餐的小吃铺。菜市场隔壁的AI便利店也处于关张的状态。

摊主说:“现在还没有完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跟传统菜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以后会实现全网联通,无论是菜价还是产地,都一清二楚。”

这个原因一定是多重的,我们无从知晓。但就如“网红打卡地”这个标签一样,热闹过后,菜市场要吸引的和留下的应该是真正生活在社区并热爱生活的人,无论是60后还是90后。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品牌提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