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重化工业恐失控 两大海域将被控制规模

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前不久,沿海地区重化工业规模过大的风险早已引起国家警觉。国务院在8月1日印发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将对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渤海湾海域控制重化工业规模。

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前,沿海地区重化工业规模过大的风险早已引起国家警觉。

国务院于本周四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对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渤海湾海域控制重化工业规模。上述《规划》已于8月1日印发。

《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个对地方政府进行海洋发展规划具有约束作用的行动纲领。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向界面新闻指出,此次《规划》的出台,有望使海洋开发能够有序稳步推进,避免海洋开发失控。

《规划》中提到将控制重化工业规模的两大海域,其中,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包括江苏省南通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台州市毗邻海域;渤海湾海域包括河北省秦皇岛市、唐山市、沧州市和天津市毗邻海域。

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上述省市仍有近40个上规模重化工业项目在建或在批。根据相关省市2015年重大项目清单,南通共有5个能源和石化项目,浙江上述城市有21个重化工业项目,河北上述城市有重化工业项目7个,此外还有数个续建保投产和前期项目。

而在此之前,重化工业早已超量“瓜分”沿海空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以上重化工业比重超过了工业总量的50%。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中有五个落户沿海,全国原油加工能力大多集聚沿海地区,全国九大钢铁基地有六个布局沿海。从北端的渤海湾一直到西南出海口北部湾,港口、冶金、炼化、造船等重化工业密集布局。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仅从渤海湾海域到长江口海域之间,各省市均把重化工业作为沿海产业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天津塘沽临港工业区提出打造具有世界级规模、现代化水平、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天津的六大支柱产业中也包括了冶金、化工工业;

河北对沿海地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向沿海转移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全力支持沿海经济带崛起,到2015年,沿海11个县(市、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由2200亿元增加到8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00亿元增加到36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由270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

山东根据《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在日照推动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并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2014年,山东省重化工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0%。

江苏已基本形成包括石化、冶金在内的五大支柱产业,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从南京到南通,沿江各市都选择重化工作为沿江大开发的主打产业。2013年,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江苏要求中心城市周边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

浙江的化学制品制造业也位列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中,杭州湾正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浙江提出,到2020年,临港重化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国际性的重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些规划的实施,在中国沿海地区掀起一场重工业发展高潮,也带来了海洋污染和安全隐患。

近些年,中国已经接连发生几起重大的沿海工业污染事故,如2010年大连新港爆炸及其引发的石油泄露事件、2011年大连福佳大化二甲苯储罐泄露险情等。此外,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仍在增加,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依然是海水污染的重灾区。

而临港重化工业带的大规模新建、海岸工程的频繁施工、大规模填海造地和围海养殖、海洋工程开发以及港口航运等的过度、无序,也导致我国大量滨海湿地消失,近海海域生态自修复能力减弱甚至消失,海洋生态逐渐脆弱化。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化工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风险,已经出现了重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即使每个项目都是达标排放,但由于整个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许多大型化工园区或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此外,沿海地区多为人口密集区,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

环保部在2006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局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仅在2002-2004年间,全国就有70起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在临近城市居民区的生产企业内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中毒和人员疏散。如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罐爆炸事故,导致重庆市江北区事故附近居住的15万居民被迫紧急转移,给城市正常的秩序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多位专家认为,造成重化工业重压沿海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沿海开发基本是以地方为主体进行,对地方政府而言,重化工业项目不仅是投资和产值“大户”,也能带动周边工业的集聚和发展。因此,重化工业成为沿海省市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推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物学院顾丽梅曾撰文指出,这折射出了GDP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极端重要性。地方政府仍然以GDP为纲,在GDP的刺激下,很多省市争相上马化工、石化项目。

更关键的,顾丽梅认为,“化工围城”局面的产生,是因为规划“短视效应”所致,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总是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政府对于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不清。另外,很多地方又缺乏必要的缓冲地带,导致化工企业与居民区和主城区相邻而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