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没有给郭敬明“导演”入场券

《演员请就位》这档综艺节目就像是一个演戏高考现场,演员们要做对题,四位导师是代替观众行使决策权力的专业打分老师,不过打分现场混进去了一个新手,郭敬明想努力地进到圈子里。

图片来源:《演员请就位》剧照

 作者 | 谷雨 晚舟

“我有很多感触,我的感触都是来自凯歌导演,因为我很少受到表扬。”

最紧绷的那个“观众”、导演台上的郭敬明,哭了。这一幕发生在10月18日,导演选角真人秀《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

《演员请就位》的第二期,郭敬明组的金靖在《亲爱的》这场戏里,遭遇了其余两位导演的批评。直到陈凯歌发声肯定金靖的演技,一旁的郭敬明憋不住泪了,当晚#郭敬明 我很少受到表扬#就冲上微博热搜。

郭敬明是《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里最“不可或缺”的一张牌,也是一种错位的体现,但也正是这种错位,恰恰让郭敬明成为了这档节目最“不可或缺”之处。

首先,他的错位在于身份角色。当李少红、陈凯歌、赵薇以导演的视角和格局去看待不同演员的时候,郭敬明反而注重的是感受,他在舞台上面的表现是突兀的。所以相比导演的功能性,郭敬明反而像是承担着一个“外行人”角色,是观众的身份。

身份错位也导致郭敬明在节目里,始终处于一种自我拉扯的紧绷感里。四位导演里唯独他还没有站得住脚的代表作。节目开播前,网友和观众对其他几位导演的质疑一定是少于这位拍出《小时代》的“半路僧人”郭敬明的。

郭敬明是骄傲的,也是自卑的。身份角色的错位和拼命想要证明自我而导致的紧绷感,势必导致他与其他导演在演员和演技这场舆论竞争赛中,产生了意见交锋,自然也吸引了观众最多的视线。

不过,《演员请就位》是重演员还是重演技,导演视角和观众视角的看法与选择终究是不同的。正是节目将这两种评价维度,通过郭敬明与其他导演、演员的争论无差别地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观点,才让屏幕前的观众也产生了一种摇摆感。

从这点上而言,《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没有让郭敬明拿到“导演”这张入场券。

“不可或缺”的郭敬明

这不是郭敬明第一次出现这种状况了。一些网友也同情起郭敬明,在弹幕区打出“心疼”两个字,更有甚者认为其他导演在“欺负”郭敬明,相比演员,郭敬明太出风头了。

实际上,《演员请就位》播出两期没有推出太出挑的选手,演员演戏比不上看导演互怼来得有趣。赵薇喜提了“高情商”的标签,郭敬明拿到了“导演界王语嫣”的印象。这档导演选角真人秀,也正因为郭敬明和其他导演的不同见解,从而带来的种种冲突,变得更好看了。

点评《致青春》的时候,他觉得男演员让他感受到了尴尬,但李少红看到了演员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到了《情深深雨濛濛》的时候,郭敬明觉得演员处理得非常夸张,肉麻夸张,不适合现在,但赵薇觉得这才是琼瑶戏的特色。

再到《亲爱的》的时候,李成儒觉得金靖这样一个特色突出的女演员,不适合演樊芸这样的角色,郭敬明看到的是其他导演对他的否定,可以看出来,郭敬明和其他导演的立场一开始就不一样。

当其他人试图以一个导演的视角去看待和考核演员,注重的是戏和人物之间产生的联系时,只有郭敬明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给出点评,给出感受,对即时表演给出反馈。

也就是说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中一直都没有进入到导演的角色,从始至终都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一个低其他导演一等的外行人。

他还没有把自己真正放在戏剧中,去感受一部作品,和对演员产生一个整体认知,而是把自己放在戏外去感受表演,在他看来演员只有演技好坏之分,所以也看不到演员的可塑性。

他一直在试图表达观点企以说服人,但这些观点都是和他本人的感受挂钩,恰恰不是以一个导演塑造演员的专业度和职业去挂钩。他是游离在“导演”和评委之外的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代表的恰恰就是“外行人”的视角。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档综艺才具有可看性。《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里,哪一位导师都有可替代性,但只有郭敬明具有不可或缺性,因为只有他代表的是当下即时性观众视角。

《演员请就位》这档综艺节目就像是一个演戏高考现场,演员们要做对题,四位导师是代替观众行使决策权力的专业打分老师,不过打分现场混进去了一个新手,郭敬明想努力地进到圈子里。

《演员请就位》的有意为之

郭敬明的“不可或缺”也有《演员请就位》制作层面的考量与推波助澜。

《演员请就位》这档综艺,落脚处在“导演选角”。在这个选拔性质之上,导演们作为绝对话语权的把握者,他们是这场竞赛的考官、是出题者、也是最终的决定者。但这样的设定不代表他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在导演选择演员的基础上,《演员请就位》加上了另一条赛制:每组演员淘汰前其余三组导演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演员。被选中的演员则需要在100%的必进机会与还未揭晓的淘汰结果中做出自我的选择。这样的双向选择很明显指向制造导师之间的竞争,让导师们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看者,同样变为被选择的对象。

不过,这样有意设计的竞争桥段对于其余三位实力派导演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只有郭敬明真情实意地参与其中。事实上,《演员请就位》的其余三位导师,陈凯歌作为当之无愧的C位,在节目里的定位是权威与艺术的总结者。李少红的严格与重视细节则是独属女性导演的细腻视角。

赵薇本来就是演员出身,她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的感同身受与高情商能够很好地调节节目氛围。这三位导师在节目中,也是更为自信松弛的状态。自然,竞争性与剧烈的冲突感是无法从这三位身上找寻的。

但只有“半路出家”的新人导演郭敬明,在强烈自我证明的动力驱使下,用堆砌的专业词汇与模糊重点的诡辩成功制造了除演员与演员之间对抗之外的另一个看点——导演郭敬明的竞争与对抗。

这点从第一期他怒怼李成儒到第二期他与李少红、赵薇争执《情深深雨濛濛》片段表演方式上就可以看到,《演员请就位》给郭敬明的角色定位不是一个权威性的导演剧本,而是由他挑起矛盾与冲突。

无法被观众信服的郭敬明受制于自身的水平,他提供 “外行人”的视角正是节目组的有意为之。

要知道权威的声音想要更好的被听到、被理解,则必须需要通过交锋与对抗。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观众通过郭敬明本人同其他导师的交锋,去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什么是好演员?什么是好演技?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呈现?”

这样的交锋才会提供热度,中国并不缺少权威的导演,他们深谙“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在一档旨在面向大众的演技类综艺里,导演们的理念与思路在速食时代里,只是通过专业性的讲戏与指导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的。

而郭敬明,作为一批需要浅层刺激、厌恶思考、追逐感觉的单细胞观众代表,他的冲突对抗都是在可控的基础上,用落泪与互怼将《演员请就位》不断送上热搜榜的同时,也用他缺乏专业度的表现烘托其余三位导师的专业能力。

《演员请就位》不是郭敬明的导演入场券

尽管承包了《演员请就位》前两期大部分热搜,但郭敬明在这样的曝光度下,只是进一步坐实了他“流量导演”的称呼。他的专业度,没有看客会在意。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期导师占据关注度的情况下,郭敬明的“风头”也开始被初露头角的演员们所掩盖。

第二期播出之后,除了“郭敬明落泪”引发关注外,演员的表现讨论度也在升温。演员牛骏峰与郎月婷演绎的《海洋天堂》成为当期的高光之处,也在弹幕上引发小型泪点。要知道光凭导师之间的唇枪舌战是无法支撑起一档导演选角真人秀的,在前期吸引到了足够的关注度与讨论度之后,《演员请就位》最终的呈现重点还是会回归到50名演员的对戏演绎。

这对于迫切想要证明自身导演实力的郭敬明来讲,他的错位正是来源于这里。演员才是荧幕前的焦点,而导演作为幕后的把控者,是不能长时间占据观众注意力的。对于互联网看客而言,他的争议性言论似乎比他的导演实力更具吸引力。

毕竟,其余三位导演都有拿得出的作品,导演郭敬明在作品上依然是恶评如潮的《小时代》与《爵迹》。想要通过一档综艺节目证明自身的导演实力,这样的逻辑无法站得住脚。导演实力的证明,也不是通过一档综艺节目就可以刷新的。

郭敬明之于《演员请就位》,更大的作用在于节目噱头与议论度的提高,他本人的表现也证明了他在专业度上的欠缺与自卑。看客们会被他吸引注意力,但不会为他停留。在舆论场上引发关注、众人认可,且值得一品再品的片段,依旧还是来自陈凯歌、赵薇等其余三位实力派导演组的演员作品。

或许当《演员请就位》进入到以演员为看点的后半段,郭敬明也就完成了自己的节目使命。而他本人,依旧无法通过这档节目,得到那张印有实力派导演标签的入场券。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