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领域现在非常缺乏科学精神,人文学科要有前途、有生命、有希望,首先要学习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2019年10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中国“新文科”知识体系构建与“一流期刊”建设高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总编、《文学评论》主编张江如此表示。
今年5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由此,“新文科”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这一计划,其中,新文科建设则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教授刘曙光看来,“新文科”并非与传统文科对立,而是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学科整合,文科需要与理、工、农、医等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让研究者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度的学科积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指出,科技进步正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带来变化和挑战。“我们应该围绕‘人’开展科学研究,让冰冷的科技变得有‘温度’。”
他认为,目前学界缺乏跨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科学家和人文学科学者要一起研究构建有利于“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不能仅仅是科技和人文的学术和学理评价,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评价。
《民族文学研究》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指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未来将高度依赖新技术,例如以统计学做支撑来研究唐诗,以大数据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全景式描述。
“再一个,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拉低了文学的门槛,重新带来了知识的民主。”他认为,利用新技术是文科研究发展的大方向。面对“握着智能手机出生”的新一代,现有的老旧知识体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则认为,当下不是人文学科需要科技,而恰恰是科技需要人文学科,“为干瘪的、冷冰的数据增加人文色彩”。
在他看来,文科受技术主义的影响由来已久,目前提出的科技人文也更多是以科技为主体、以人文为附加项,往往忽略了文科在跨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和价值。“怎样去确认人文学科在科技人文融合中的位置?就是要保留人文学科的创造性。”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认为,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20世纪之后,真正有效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长非常有限。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创造新的知识,而不是做信息重复和信息整合的学术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技术确实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冲击,但从根本上讲,自然科学无法替代人文社会科学在价值构建、审美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他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认为,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是“出思想”,对人类知识总量有所贡献。“一个是标杆性学者,一个是标志性成果,如果你的学术期刊经常有一些标杆性的学者撰文,经常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那么这个学术期刊就能办好。”
当天,上海交大举行了《New Techno Humanities(新科技人文)》英文期刊创刊揭牌仪式。
上述期刊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英文刊,以提升学科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为主要特色,旨在介绍和传播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业、媒体学、社会科学及人文领域中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革新应用,将刊载人工智能、网络和大数据等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交叉而产生的创新成果。
彭玉平认为,人文社科一流期刊的建设在于其有真正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不能以投资和效益来衡量,也不能作为一个政绩工程来做。“要真正做到独树一帜,真正站在人类已知和未知的边界上探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