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性别问题:为何质疑视觉文化中的“潜规则”如此重要?

“图像向我们展示可能性。毕竟,你无法成为你看不到的人。图像能够将人排除在外,只要永远不展示某些群体、或只将他们描绘成偏离常规的不正常的人就能做到这点。图像能够加强狭隘的性别角色,这束缚住了我们所有人——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那些对这些分类没有认同感的人。”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2013年,一位愤怒的市民致电瑞典耶夫勒市政厅。接听电话的人是市政厅传播主管Johan Adolfsson,话筒另一端的女士对刚刚张贴出去的城市宣传海报抱怨不止:“你们难道没看那些照片吗?你们这些市政厅的人在做什么啊?你难道不明白这些照片是在贬低年轻女孩吗?”

乍看之下,那组引起抗议的照片再正常不过了——它们展现的不过就是耶夫勒市民悠闲快乐地度过了一个晴朗的夏日。然而那位女士注意到了其乐融融表象下的某些隐层信息:照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是积极主动的,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消极被动的。男孩和男人们总是在做些什么——他们在工作、奔跑、做运动、征服自然。与之相反的是,女孩与女人们却安静地坐着,对着镜头摆出可爱的姿势,或照顾孩子。其中一张照片或许最能反映两者之间的反差——一群男孩勇敢地跳进耶夫勒港口的海水中,而画面更远处,一群身着比基尼的女孩却在笑着看着男孩们。

仔细观察这些照片,我们还能发现更多问题:照片中只有两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然而实际上瑞典人口中的25%年龄在60岁以上;照片中只有两个肤色较深的人,然而当下瑞典人口中的21%拥有非北欧血统;照片中我们找不到身患残疾的人,也找不到同性情侣;另外,照片中男性的数量几乎是女性的两倍。如果我们相信这组海报是耶夫勒市的真实反映,那我们能够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即耶夫勒市主要是由30岁左右的、身体健全的白人男性构成的,另外还有一些被动的女孩、几位单身母亲,以及一只海鸥。

为了回应愤怒市民的关切,系统性地反思城市宣传材料中的刻板印象,耶夫勒市委托有着“性别摄影师”之称的托马斯·古纳松(Thomas Gunnarsson)与一些自愿担当模特的耶夫勒市民一起创作了一组旨在挑战刻板印象的图片。在这组新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瑞典城市:独自休产假照顾孩子的爸爸、摆出撩人姿势的男老板、喜欢穿超人袜子配格子裙的男孩、一个喜欢跳芭蕾舞穿泡泡裙一个喜欢踢足球留短发的双胞胎姐妹、正在深情亲吻的同性伴侣……

一个喜欢跳芭蕾舞穿泡泡裙一个喜欢踢足球留短发的双胞胎姐妹

2016年,古纳松将这个委托项目整理出版为一本手册《改变世界的图像:平等沟通指南》(Images that Change the World: A Guide to Equal Communication)。在书中,他这样解释质疑视觉文化中的“潜规则”的重要性:

“图像向我们展示可能性。毕竟,你无法成为你看不到的人。图像能够将人排除在外,只要永远不展示某些群体、或只将他们描绘成偏离常规的不正常的人就能做到这点。图像能够加强狭隘的性别角色,这束缚住了我们所有人——女孩和男孩、男人和女人,以及那些对这些分类没有认同感的人。”

在瑞典对外交流委员会和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支持下,脱胎于《改变世界的图像》的展览“打破成见的图像:来自瑞典耶夫勒的一封信”于9月25日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开幕。在展览现场,古纳松与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聊了聊视觉文化是如何强化性别偏见的,以及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托马斯·古纳松(Thomas Gunnarsson)在展览现场

用相机创造性别:视觉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古纳松承认,他并非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图像中的性别问题,是一次拍摄经历点醒了他。他曾接受委托拍摄一位女性艺术家,他要求艺术家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甩头发,提出这个下意识的要求之后,这位大学主修性别研究的摄影记者尴尬地意识到,在面对女性时——即使对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自己的关注点仍然放在了她的美貌而非才华上。

然后,他逐渐发现,摄影领域很大程度上被性别角色和约定俗成的性别期待所统摄,这些从未被人严肃讨论的“潜规则”亦在复制性别刻板印象的同时强化了性别的二元区隔:

  1. 男性活泼好动,总是在做点什么;女性却安静地坐着,或将视线放在男性身上。
  2. 女性总是与家庭、儿童和室内空间联系在一起;男性则更多地出现在职场和公共空间里。
  3. 男性在照片中往往身体语言更放松舒展,占据更多画面空间。
  4. 特别是在广告和时尚图片中,男性更常被描绘为有反叛精神、不愿讨好他人的“坏小子”。
  5. 摄影师更常从仰视角度拍摄男性,衬托出男性的高大、力量和权威感;与此同时,他们更常用俯视角度拍摄女性,让女性看起来更小、更可爱、更不具有威胁性。
  6. 摄影师往往会要求女性在被拍摄时露出微笑,让自己看起来更平易近人、更温暖;面无表情的男性被认为是严肃坚定的,但露出同样表情的女性就被认为是愤怒的或有敌意的。
  7. 男性更常在图像中展现“杀手凝视”——他们进攻气质强烈、严肃认真的目光直视镜头,就像一个野生动物在确认自己的主导权,这反映了人们对坚定强势男性气质的偏爱。
  8. 女性更常见在镜头下用爱慕欣赏的眼光凝视男性。
  9. 女性更容易在镜头下(特别是广告中)被物化为某种唤起性冲动的工具。
  10. 在广告和时尚大片中,女性能够拥抱、亲吻或坐在对方的大腿上,但这样做的男性不是被认为十分可笑就是被认为有同性恋的嫌疑。

“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都是社会规训的结果。我们通过模仿父母、偶像和大众传媒中的形象来习得性别规则,我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思维模式,无一不在这个过程中被打下了性别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图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视觉文化在无声处传递出关于“何为正常男性/女性”的信息,调动起我们对理想男性/女性的想象。

“作为性别摄影师,我有一个方法颠覆性别刻板印象,那就是让拍摄对象交换性别角色,”古纳松说,“就拿这张男老板的照片来说吧,他像一位美人一样慵懒地躺在沙发上,《维纳斯的诞生》作为背景图是一个好笑的巧合,另外他还有一些裸露。”

做出撩人姿态的男老板

在这组新的照片中,上述关于性别的陈词滥调被安在了相反的性别之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爸爸搂着孩子坐在一边,一脸惊叹地看着妈妈展示保龄球技;打着领带、身穿男式西装的穆斯林女孩痞痞地倚着墙,双手插在裤袋里,眼神偏向一边,露出一抹邪气的笑容;衣冠楚楚的男士仰视镜头,露出温暖的微笑;两个好朋友亲热地一起拍照,其中一个男孩坐在另一个男孩的腿上,一只手搂着对方的肩膀……

像个“坏小子”的穆斯林女人

古纳松认为,他拍摄这组照片与其说是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提出解决方案,不如说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视觉文化中的性别潜规则:“这种方式很有效,因为在这些照片中,男性看上去如此可笑,居然会这样让自己丢脸,这其实反过来也说明了男性凝视的运作机制:女人就应该是柔弱的、性感的,而你在主流媒体、广告或时尚杂志中是不会看到男性做出类似动作的。我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你在一个关于某个女性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照片时,你的关注点不在这个个体的职业或成就,而在她的外表上。”

“男性凝视的替代性方案就是,将每一个个体当做有自己的生活和尊严的人。这并不难,只需要展现出更多TA的个性就好。”他说。

更多人的平等与自由:为何需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视觉文化在性别规训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在试图通过为视觉文化引入新的元素来反抗长久以来的男性话语霸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知名品牌在广告片中讨论性别议题,并因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2016年,SK-II推出《她最后去了相亲角》,探讨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单身女性面临的婚姻压力,这则视频拥有超过4600万次的播放量和800多万次的社交互动量,是当年中国最火爆的广告片之一。SK-II全球CEO Sandeep Seth在接受界面时尚采访时表示,这则广告片不仅在中国引起热议,在全球范围内也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反映了婚姻压力实际上是全球女性共同面对的问题。

跨越种族的恋情
同性伴侣的热吻

在女性向性别议题相关广告引起广泛好评的同时,男性向性别议题相关广告却引起了诸多观众(特别是男性观众)的不满。今年年初,吉列发布广告片《男人能做到最好的样子》,在广告中列举了一些错误的男性气质,比如打架霸凌、性骚扰女下属、讲黄段子等等。品牌呼吁男性做个有真正男子气概的人——他们尊重女性的意愿,不轻浮地与女性搭讪、阻止打架和校园霸凌。然而这则广告却引起了大量男性观众的不满,这条广告YouTube评论区的高赞评论,几乎都是抵制吉列产品的提议。

在品牌广告中讨论性别议题,到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是讨好有经济实力的女性消费者的“政治正确”之举?在男性似乎还难以承认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如何鼓励男性参与对话?

身为大众传媒业内人士,古纳松对品牌愿意在广告中讨论性别议题表示欢迎,但他也承认,广告归根结底的目的在于促销和盈利,当“性别平等”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时,品牌会追随这个概念,但当这个概念不再受欢迎时,品牌就有可能转向兜售其他概念——那时也正是我们分辨企业价值观的时刻。但无论如何,所有的影像——媒体、艺术、广告——都是图像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动。“一个大品牌广告强调性别议题能让人如释重负。即使品牌从中牟利,广告也的确能帮助人们。”

古纳松认为,性别议题的讨论不能只局限于女性群体,这同样也事关男性:“男人们应该意识到抵制狭隘的男性角色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往往认为男性应该坚强,永远不应暴露自己的弱点和脆弱的一面,但这样的想法也给男性造成了压力。在瑞典,70%的自杀者是男性,大多数无家可归者是男性,大多数嗑药和酒精成瘾的人是男性,大多数暴力犯罪者和暴力受害者是男性。古纳松认为,人们应该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而非迁怒于提出这些问题的广告。甚至也许解决方案就在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向人们展示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用鲜花打扮自己的男性

在瑞典,古纳松举办讲座、发表博客文章、举办照片展览,向人们宣传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身份刻板印象。他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得到了正面积极的反馈,但也有个别例外。他曾在一座瑞典小城举办讲座,观众席中有一位身穿军装的男性屡屡对他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其他观众也加入论战,“然后他(那位身穿军装的男性)发现自己完全势单力薄。”

这得益于瑞典悠久的自由主义传统。古纳松告诉界面文化,瑞典最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已经执政超过百年,自由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瑞典人普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民主主义理念源远流长,我们还有强大的社会运动推动社会变革,比如女性权利运动、工人运动和LGBT权利运动。瑞典人不仅希望所有人都享有自由,还意识到为了获得自由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条件。”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瑞典是继冰岛和挪威之后性别差距最小的国家。在古纳松看来,缩小性别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瑞典人——包括男性在内——享有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最优渥的育儿假。在瑞典,育儿假长达480天,在此期间,人们基本可以获得80%的薪酬。根据瑞典政府的规定,育儿假中的三个月必须由其中一位家长单独享有,也就是说,政府鼓励父亲和母亲同样承担起育儿责任。虽然目前选择休那三个月育儿假的男性只占28%,但它在促进性别平等上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欧洲范围内,瑞典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第三高的国家

带孩子的父亲
喜欢穿超人袜子配格子裙的男孩

即便如此,古纳松注意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右翼势力的抬头也影响到了瑞典,讨论性别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这更加令他坚信视觉的力量,“代表性(representation)在反抗偏见和刻板印象中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看到得越多,听到得越多,就越难将某个群体归结为刻板印象。”

(“打破成见的图像:来自瑞典耶夫勒的一封信”将在上海兴业太古汇三楼走廊展出至10月20日。)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