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挺进教育市场,它能改变这个传统的“慢”行业吗?

腾讯最特殊的To B战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陆柯言

郭必坚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上讲台。

在成为“郭老师”之前,他的身份是腾讯IEG(互动娱乐事业群)旗下魔方工作室的开发总监。但现在,每逢周二和周五,郭必坚会提前从腾讯滨海大厦下班,来到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三十多个高中生上编程课。

为了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郭必坚和他的同事将难懂的代码改成了积木式的模块化编程体验,还常常把腾讯的爆款游戏拿出来当教学案例。

郭必坚的身份转变与腾讯去年的930变革有关。那时腾讯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公司的20个教育产品被从分散的6个BG中整合出来,组建了腾讯教育。其中大部分的业务并入了新成立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郭必坚也是在这时加入了S3人力资源系统教育创想合作中心。这是腾讯教育旗下的部门之一,负责科技教育内容体系的研发和搭建。教育业务合并后,腾讯决定把行业中每一块垂直业务进行更深的挖掘,其中一项决定是研发服务于中小学生的编程教育平台。

研发存在不少困难。所有的程序员都缺乏一线教学经验,产品设计无从着手。团队决定去一线课堂执教,搜集学生的问题,从而反哺课程开发,只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930是腾讯第一次对教育业务进行彻底的梳理,由此形成统一的“腾讯教育”业务版块。据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介绍,组织架构调整后的腾讯教育,搭建了完整的智慧教育生态平台。

当前,腾讯教育的业务版图包括以企鹅辅导和腾讯课堂为主的在线教育,以及面向B端的教育云、智慧校园、腾讯微校、英语君等,覆盖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和内容。

在这次组织架构调整中,许多和郭必坚一样,有着不同项目背景的人加入了腾讯教育板块。无论是C端爆款产品背后的研发,还是拿下过不少订单的To B一线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要打一场大仗了。

流量起点

切入一个陌生行业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的优势入手。腾讯教育许多业务的起源都来自于其两大流量工具:QQ和微信。

QQ是腾讯最早一款具有教育基因的产品。QQ群是最早的家校通工具,群视频也为许多在线教育机构的课后辅导提供了帮助。

有了沟通工具,腾讯开始盘算自己做在线教育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那是移动支付刚刚起步的2014年,尚在腾讯SNG(社交网络事业群)任职的陈书俊发现许多在线教育平台存在信用缺陷,导致学生在为课程付费时有一定的心理门槛。

他认为,腾讯可以利用自己在社交和支付上的优势来做一个教学服务工具,同时通过技术能力来搭建一个在线教务管理平台。这就是企鹅辅导与腾讯课堂的雏形。

与此同时,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也在酝酿一款面向教育行业的产品:智慧校园。这部分业务主要服务于中小学,旨在提供覆盖校园各个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

潘鸿雁是腾讯智慧校园团队最早的搭建人之一,她发现家校沟通信息不对称是校园场景应用中的主要痛点,以往学校里专门用于与沟通家长的应用需要另外下载,黏性并不高。

从降低沟通门槛的逻辑来看,用户覆盖广的微信似乎是最合适的一个方案。于是,腾讯智慧校园业务以微信作为切入口,从智慧家校开始,渐渐将业务覆盖至智慧安防、智慧教务、智慧课堂等方方面面。

伴随着微信生态的逐步完善,腾讯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负责高校合作的团队也在挖掘微信身上的可能性。

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被收录进腾讯的“名品堂”,这是腾讯对其里程碑式的产品给予的最高奖励。以它为工具,TEG推出了腾讯微校产品。

微校总经理余斐的想法是,以往高校公众号只具备消息推送的功能,这款产品的功能在于丰富其应用,将查成绩、通知和票券发放等功能集结于公众号之中。

很快,团队发现公众号也无力承载校园场景中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始把一些功能拆分到刚上线不久的小程序上。微校也在这时找到了微信在高校里颇为合适的应用场景:身份认证。用微信虚拟卡小程序绑定学生身份,替代丢失率高的实体校园卡,对校方也是一种更为节省从成本的做法。

微信的能力同样被教育管理部门所采用。许多地方教育局此前都将官方小程序的应用开放给不同厂家,这导致用户每进入一个应用都要重新注册、登录。微信对其统一接口后,用户的体验也得到了优化。

重构路径

流量工具让腾讯和教育行业搭上了线,但它们并不是万能的。

腾讯最开始的策略是,利用自身在To C领域覆盖率最为广泛的产品作为切入点,为搭建平台服务,从而起到连接作用。但社交工具只能解决切入的难题,教育行业本身的发展并不依赖流量。

“腾讯的流量优势和技术能力,最多只能帮上20%-30%的忙。”陈书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教育机构最擅长的恰恰是腾讯的弱项,想要把企鹅辅导做成一家真正的辅导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供给端的师资,这对腾讯来说是完全空白的地带。

腾讯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投资一直没有断过,内部曾经徘徊是否有必要做自营,为企鹅辅导和腾讯课堂投入这么重的人力。但腾讯最终没有放过这块蛋糕,在线教育领域每年20%-30%的增速或许就是一个恰当的理由。

为了做自营、打品牌,企鹅辅导搭建了一支几百人规模的教师团队。但相比起招聘而言,团队培养才是最难的地方,教师队伍管理和互联网公司管理的方法完全不同。企鹅辅导需要从零开始设计针对老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真正地把团队的价值观建立起来,留住优质师资。

腾讯习惯了用自己最擅长的路径去解决问题,但教育生意的复杂程度却倒逼团队开始寻找其它方法,甚至重新开辟新路径。

深圳龙华区教育局负责人陈庆涛认为,腾讯习惯把核心功能模块化、标准化,这样能够将产品快速地复制到更广范围,方便满足用户的基础功能。这是一种常见的互联网思维。

但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很多,每个省市、每所学校乃至不同的年级,对产品的需求都有差异。腾讯的做法是,基于不同客户的诉求,把基础功能做个性化升级,从而满足各个不同的变量,但这样会导致很重的投入。在陈庆涛看来,这是腾讯做教育的一个挑战。

腾讯在智慧校园当中通过企鹅智笔课堂做尝试。该产品在不改变传统教学与书写习惯的前提下,完成课堂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比如,学生用智笔来考试,老师可以实时获取每一位学生的正确率、答题用时等数据,从而节省工作时间。

实际上,此类“智笔”在行业中并不少见,几乎有上百家厂商在做类似的产品,但想要真正大范围推向市场却有一定的难度。

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作为新产品,智笔的续航能力、可靠性都还处于不断地提升打磨过程,校方在购买时也会衡量自身的接受成本:资金、师生适应需要多长时间、究竟能提升多少效率。

技术能否真正切入教育场景,是科技公司在这个行业必经的一道坎。另一道坎则是教育行业背后复杂的决策链。

腾讯基础教育业务负责人徐勇群认为,过往无论是To C还是To B都只需为定向的用户或行业负责,解决需求就可以。但教育行业的用户是多维的,家长、老师、学生以及教育行业的管理机构,这四层逻辑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决策链,这是教育行业最难做的地方。

变革之后

汤道生在去年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曾阐述了CSIG成立的主要背景。在过去,很多 TO B的产品散落在不同的事业群,很多团队都会接到2B的服务。客户普遍反馈,是否能集中在一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腾讯教育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合并的。930之后,腾讯教育旗下业务板块被重新梳理,高层为教育活动的站台也变得频繁了起来。今年5月,“腾讯教育”品牌正式对外打响。

这期间,各个部门之间经历了频繁的调整和优化,确立了三块可以涉足的业务: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场景信息化、教育体系的信息化,目的是把擅长的业务做得更加垂直、深入。

腾讯擅长的业务是什么?在官方的口径中,腾讯表示自己做的是工具和连接,为教育服务做统一接口。

用腾讯教育副总裁王巨宏的话来说,“腾讯的特点在于,可以凭借自身的工具能力,为智慧教育服务当中的各个场景解决提供统一的身份鉴权、数据归集和应用接入平台,将标准开放给各个生态合作伙伴,让后者在一线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腾讯能够为学校带来更多资源:帮学校建立智能化的底层网络基础,并对其共享云能力和整个腾讯生态当中的内容教育资源。腾讯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腾讯教育和全国300多个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合作,覆盖学校数量超过15000所。

从腾讯教育在今年5月公布的业务模式来看,连接+内容是其当前做教育的核心抓手。除了偏C端的在线教育之外,To B业务成为腾讯教育的重点版块。有业内人士曾提出担忧:教育本身是一个“慢”行业,影响链长、效果反馈慢、模式扩张也慢,在To B层面的大量投入或许并不能为腾讯带来快速的商业收效。

为此,腾讯同时也在对业务模式进行调整。比如,微校在做好基础需求的覆盖后,今后的思路是把核心能力做一些场景的落地,跑完闭环,让产品更接近标准化,从而实现更快速地扩张。

标准化对以虚拟校园卡为核心的高校业务来说是可行的,但智慧校园所面临的中小学业务背后的决策过程更复杂,这又是另一套逻辑。

腾讯同时也在尝试用更互联网化的思维和手段来应对商业收效的问题。

在腾讯教育副总裁王帅的构想中,今后腾讯会越来越多地以订阅的方式来为教育行业提供服务,而非此前通行的一次性购买。具体的做法是,将标准开放给合作伙伴进行应用开发,腾讯则在后端统一身份体系和数据互通,学校只需择优使用,按期付费,在尝试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种冒险的尝试。由于影响面广,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于产品的选择往往很谨慎。但王帅认为,订阅式服务会是腾讯为教育行业带来的一个核心改变。

他也同时表示,这种服务形式的实现需要腾讯建立更为开放的平台,这不仅要求腾讯底层技术能力到位,同时也是对其生态合作能力的考验。

不过,腾讯已经为教育业务留足了成长的时间。正如王帅所说:“腾讯对教育业务当然有期待,也有设定指标。但教育还是个很慢的行业,我们对此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度。”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