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重点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关于保姆式服务的几点担忧

为重点企业解决的是具体问题,而从制度上反思和革新则有助于为所有企业带来政策红利。

2018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上城区望江街道把街道政务中心开进写字楼,用“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为了推动制造业发展,杭州市政府向阿里巴巴、娃哈哈等本市100家重点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一人一企”地为这些企业提供更直接、更全面和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对重点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这并非杭州市的首创。中国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和涉企服务方面,都采取了类似的“抓大放小”的做法,只不过在当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改善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这种“新瓶装旧酒”有了广泛的政策意涵。

重点企业是地方经济支柱、纳税大户和就业大户,地方政府往往对其重视有加,采取倾斜性较强的扶持政策。比如,过去在光伏行业叱咤风云的江西省新余市赛维公司,当地政府就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的各类政务服务,在企业招工、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方方面面给予超常规支持。地方政府的输血式支持、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和连体共生模式,既造就了这家企业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让企业和政府深陷败局而难以自拔。再如,当富士康公司进驻贵阳时,当地政府为了满足这家“大胃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不得不同各个乡镇街道签订“军令状”,动员所有党政人员为其招工。

毫无疑问,重点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为其提供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政策,既有其必要性,也值得予以适当鼓励。这是因为,尽管大企业可以“跺一跺脚”就让当地政局“震三震”,但是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企业在同具体部门和人员打交道时也常常左右为难。一些地区还存在“吃大户”的问题,大企业常常成为政府部门敛财的“提款机”。有时候大企业想要办个事,可能比中小企业付出的代价还大,因为当地政府部门认为它们有财力也有义务“多出血”。虽然企业有“用脚投票”的自由,但是大企业的投资大、周期长,在一些地方政府支持不够乃至巧取豪夺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地经营,而很难期望撤资搬迁。因此,加强地方政府对重点企业的优先支持,是改善营商环境值得关注的方向。

然而,在肯定杭州市推出政府事务代表政策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做法的限度和潜在风险。首先,在行政资源和政策注意力有限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对这些大企业有求必应,无形之中就挤占了其他中小企业应得的份额。对于这些当地的重量级企业,企业主往往是市领导的座上宾,可以越过一些市直部门而电话直通市领导。相对来说,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则有求无门,经常面临大神难请、小鬼难缠的不利环境。因此,与其锦上添花地为大企业提供如此全方位的政务服务,不如雪中送炭地扶持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我们期待政府不是“抓大放小”,而是更多地推动普惠性政策红利,让所有企业都可以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地方政府除了要保障重点企业的“天线”,还需要兼顾小微企业的“底线”。特别是对杭州市所期望发展的制造业而言,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思维,可能是更为可取的营商环境政策方针。

其次,如果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行政程序和渠道为大企业协调解决涉企政策问题,那么就需要反思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当大企业在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都无法低成本、高效率和顺畅地解决问题时,那么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可能就难上加难了。但是,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反思政务服务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去考虑怎么为重点企业排忧解难。为重点企业解决的是具体问题,而从制度上反思和革新则有助于为所有企业带来政策红利。重点企业通过政府的“贴身服务”而可以一路开绿灯并享受VIP服务,大企业可以特事特办,但却有可能因此掩盖常规政务服务隐藏的弊病,反而使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

此外,还需要考虑重点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可能导致的市场竞争不公平问题。大企业本来就享受了各方面的政策优惠,进一步向其倾斜只能恶化中小企业的竞争困境,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重点企业的规模较大,但却未必代表行业前沿和发展前景,反而是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更加值得关注。地方政策向重点企业过度倾斜,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不利于吸引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甚至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影响。

此前研究也发现,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是由大企业所主导的时候,地方政府会被“绑架”,不得不制定向这些企业倾斜的政策。如果这些大企业属于重污染行业的话,地方政府在推动环境污染信息公开和环保政策创新方面就会止步不前。我们对国家节能政策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即地方政府会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提供各类技术、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使其可以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凡此种种,都可能使公平市场竞争原则受到威胁,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最后,杭州市向重点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也揭示了当前政商关系面临的微妙难题。将政府为企业的政务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有利于避免过去因人而异的政商关系所导致的不清不白问题,对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一定帮助。政商关系取决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而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都在发力。一方面,是政府部门期望制定更合适的涉企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公共事务部或政府事务部,期望更好地同政府部门沟通并影响涉企政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期望能够接触对方并更融洽地沟通和合作。但是,“亲近”和“清白”往往很难兼顾,政商关系经常是亲近有余而清白不足,又或者是清白有余而亲近不足。如何权衡和平衡政商关系的“亲近”与“清白”这两个维度,是各地各级政府都值得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